•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中华艺术宫欲建开放的文化格局

    Date:2012-09-25 00:14:45   来源:互联网   访问:
    中华艺术宫欲建开放的文化格局

      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理论之本,“从中华艺术宫的学术建设来说,希望建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华艺术宫筹建办常务副主任李磊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学术机制上,两馆今后将通过严格执行理事会决策、学术委员会审定、馆长执行的机制,提高展览项目计划性。

      具体来说,中华艺术宫的文化研究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但并不局限于此,同样关注中国和世界当代文化及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方面,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型的、老中青、国内外、以项目为序列、柔性的人才、策展合作机制。这意味着中华艺术宫将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开幕的几个大展也都采取如是的操作模式。

      “在经济发达国家,艺术博物馆建设和使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丰富他们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博物馆或称美术馆,很重要的意义是看原作。”李磊说,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基金会的建立与联动的实现是两馆机制创新的重点。

      学术委员会“海纳百川”

      现在网络、信息发达,一般的画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看到,但是观看博物馆里的原作美术品就像现场演出一样,带来的气息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所截取的并不只是图像信息,还有它的质地、尺寸、面对面的呼吸感,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所以,进入美术馆,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娱乐,而是与历史和文化的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洗礼和享受。

      中华艺术宫开馆系列展之一“名家艺术陈列”展项策展人、上海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副主任江梅在与早报记者解读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时提出,在以前,美术馆的学术委员会组成就是美术界专家,现在的中华艺术宫里,学术委员会要扩大,容纳社会各界精英,不仅仅是文化界,有搞写作的,搞电影的,搞批评的,还有可能会有媒体人士的参与。“高的更高,广得更广,更大。”这是中华艺术宫的学术委员会的基本原则。

      就中国三十年的当代艺术进程而言,当代艺术进入“博物馆”的涵盖面似乎在全世界的范畴上更容易理解,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主任李向阳认为:“美术馆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存在传统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和新的当代艺术门类如影像、装置之间的发展矛盾,西方甚至出现绘画已经死亡的说法。传统艺术门类往往强调严格的规范和技法,而当代艺术强调创意和想法。“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代馆希望有所作为。一方面,希望引导传统艺术如中国画走向当代发展,突破种种禁锢,以更自由多元的手法和媒介进行创作,使其具有清新活泼的时代气息和实验的、探索的当代精神。另一方面,希望引导源自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立足本土文脉和传统资源,形成真正的中国方式,而不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不唯西方的马首是瞻,逐渐扭转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对西方亦步亦趋的局面。”

      李向阳引用了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话:“什么才是中国人的新鲜视角?无非是非西方文化的加入,即中国文化的加入,而不是跟随西方重复西方。”中国人在当代艺术中的新鲜视角值得期待。

      据悉,目前中华艺术宫计划引进项目有:2013年举办“蒙卡奇的时代——世纪之交的匈牙利艺术”、“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正在洽谈的有2013年法国卢浮宫“地中海艺术”、2014年大英博物馆“世界珍宝展”、“费尔南多·波特罗雕塑回顾展”、2014年奥地利“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其后的英国V&A博物馆“康斯坦布尔的世纪——英国风景画1750-1850”、荷兰凡·高美术馆“凡·高艺术大展”、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洽谈的有“美国当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回顾展”、“德国当代艺术大师基佛大展”等。

      两馆也在洽谈将与英国V&A博物馆合作举办“中国新水墨”,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合作“新世纪中国影像艺术展”等。

      学术影响力达亚洲一流

      根据“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预设,两馆学术建设亦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构想,用三年的时间在学术研究、学术推广、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达到亚洲一流美术馆水平。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的相关要求,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近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其学术建设的目标为:汇聚精品、传播良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倡包容、鼓励创新,塑造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形象;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当代美术作品收藏与研究体系,策划精品艺术展览,开展多层次公共教育,营建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与传播体系;在这个基础之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成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国内外、老中青、项目制、柔性化的学术研究与人才使用机制,使两馆成为各类人才蜂拥而至的学术高地。

      在学术高地的建立方面,采取开放互动的方式,通过国内外、老中青、项目制、柔性化的学术研究策划机制,依托两馆藏品,以优势学术力量对馆藏作品及热点学术课题进行深度研究,以课题形式规划研究任务。积极策划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艺术项目和国家级艺术项目。通过结合本土特色、国际水准推出陈列展、特别展、学术研讨会、学术出版物和普及教育课程等,持续推出研究成果,形成国内外的普遍认同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的高地。

      在展览的策划工作上,中华艺术宫方面表示将有计划地调整《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锦绣中华——行进中的中国美术》中的部分作品与展项,使之成为稳定的长期陈列展览。与国内重要美术机构合作推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拓者系列”,其中包括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颜文樑、潘玉良等;“中国当代美术大师系列”中有李可染、唐云、朱屺瞻、黄胄、程十发等;“中国著名美术家系列”中有靳尚谊、施大畏、许江等。

      在学术研究上,将与重点院校开展“中华艺术宫业务管理体系研究”、“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研究”等专题研究。邀请馆内外专家学者,结合特别展览项目,就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异同、中美当代写实油画比较、中国经典油画、近现代女性艺术、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等课题开展学术研讨。在研究成熟的基础上,形成学术性专题展览,并带动收藏。

      据悉,两馆还在原上海双年展的基础上力求打造新的品牌性展览。中华艺术宫正在论证举办每年一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世界少年美育奖”展览及活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论证举办“上海设计双年展” 的可行性。

      中华艺术宫还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合作举办各协会的品牌大展,打造中华视觉艺术活动的主场。

      两馆通过严格执行理事会决策、学术委员会审定、馆长执行的机制,提高展览项目计划性,规范展览报批、审核流程。强调两馆的学术研究和整理成果在展览策划中的引导力,科学规划与分配展览资源。

      通过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的受众,多渠道拓宽教育活动的手段和形式,最大限度扩大教育活动的覆盖面。依托场馆的软硬件技术手段,结合最新的数字博物馆技术,大力开发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拓展教育活动的内涵,争取吸引更多观众参与。丰富公共教育的内容,增加展览受众面,使艺术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深化公益服务职能,健全完善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公民艺术素养。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