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18日消息:当下,影像式“阅读”全面花开,黄金时代不再的文学写作是否式微?昨天,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日本作家阿刀田高、中国台湾作家吴念真、中国作家莫言、苏童等名家齐聚本届上海书展的上海国际文学周论坛,共议“影像时代的文学写作”。
是“远亲”也是“近邻”
在苏童看来,文学与影像的关系“就像中国传统习俗当中的远房亲戚,有的远亲走动勤快,关系紧密也更亲近,有的则从不来往。两种都很正常。”苏童的这个比喻也得到了日本著名小说家阿刀田高的认可。“50年前,文学和影像在日本就是亲戚的关系。只要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就一定会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作家吴念真身兼导演、编剧、演员、主持人等多重职业身份,他用“近邻”来形容文学与影像。“影像跟文学住在隔壁,只是隔了一扇门,可以自由进出。影像时代的文字创作也没有悲哀的必要,透过影像去表达小说,对小说本身的价值不会产生影响,反而多了一种传播的途径。未来,影像的创作过程也需要在文学中寻找更多的题材和营养。”
坚持本色写自己想写的
阿刀田高认为,文学作品完全影像化很“难”,文学写作应保持原有的本色,“小说要坚持原来的特质,写自己真正想写的,结果可能就是被大众所喜欢。”
而在吴念真看来,“文学没有必要为了影像去改变什么,我一直觉得文学提供给了影像极大的养分。影像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营养补充影像,可以保证那些影像肯定很难看。”
“文学写作在影像时代会继续繁荣。”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一语击碎文学写作 “式微”说,“尽管影像很有吸引力,但在我们脑海中来得快、去得也快。再发达的影像时代也不会削弱人们对文学的渴望和‘胃口’。”
抱持诚意远离“诱惑”
《红高粱》之后,莫言曾应张艺谋之邀创作某部 “小说”。“知道要为张艺谋写电影,就先入为主,写小说的整个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断地表现出一个电影画面,甚至连‘机位’都‘写’好了。小说完成后,张艺谋一看,说你写得太差了。这给了我很大的教训,写小说就是写小说,写小说的时候一定要把电影放到脑后,不要讨好他们。电影需要小说能提供一种意境、思想和文学艺术的意蕴,而不是准电影剧本。”
苏童承认影像对文学的诱惑。“既然有利益在前面暗示,那你会不会改变自己的写作面貌?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非常坚决的:不可以。”苏童直言,“我服从所有小说元素对你的牵引,但排斥电影或者电视剧对我的牵引。”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