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创新繁荣需要评论的推动
毛时安
与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相比,相对而言,上海的文艺评论存在一定的短板,无论是评论的氛围还是平台的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建议将上海的文艺评论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大型评论活动,集体发出一些有力量的声音,以引导文艺创作和社会思潮。加强文艺评论方面,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贴近创作实际、对作者和读者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二是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不要总是跟着国外的价值观、方法论亦步亦趋。三是转变文风,加强可读性和美感。总之,提升评论意识,营造评论氛围将对繁荣创作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盛世应出歌剧杰作
廖昌永
任何时代都应有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文艺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认为上海今后五年的发展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重视高端艺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有责任心的人才。目前,上海音乐学院聚集了一批一流的歌唱家,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和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受到的评价也很高,更有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都是很优秀的团体。我们应该想办法把我们自己的人才推出去红起来,让人家感叹:“原来上海有这么多人才!”然后吸引外来人才来加盟。另一方面,把艺术和娱乐分开,不仅在政策上进行针对性的支持,更利用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对艺术加大投入。比如,可以对支持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文化产业的企业减免税收,调动他们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最后还有一个方面,是要对上海的歌剧市场进行整体规划。现在,上海出歌剧作品后去北京演出的多,在本地演出越来越少。原因是上海缺乏有规划的歌剧演出季,这在任何一个国际大城市都是不可思议的。有了歌剧演出季,我们不仅可以引进剧目,还可以输出剧目,让这座城市真正融入国际歌剧领域。
大市场期待大作品
傅琰东
近些年来,上海魔术的亮点颇多,但离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如何促进当代上海魔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对此我有三点想法。
一是上海专业从事魔术的专业团体有待壮大。北京除了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团外,部队、铁路行业都有杂技团和优秀的魔术演员。与北京相比,上海只有上海杂技团、上海魔术团两个表演团体,数量较少,与大都市的文化地位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二是上海对于优秀魔术节目的投入有待增强。目前,上海优秀魔术节目之少,与上海魔术市场之大,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虽然不断有外地的业余魔术师、半专业魔术师来沪演出,满足了部分观众的需求,但他们的着眼点大多是在商业中、市场上,而不是在原创和精品上。魔术作品的创作需要才华、需要精力,需要时间,也需要资金的投入。三是上海对优秀魔术演员的扶持机制有待建构。魔术看似是一种个人表演,其实一个优秀魔术师的身后往往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国外的魔术师大多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支持,集体进行魔术研发。他们还常常把尖端科技成果运用到民用的表演上来,其中有些高端魔术师甚至用航天器材来做魔术表演。除了创作研发外,魔术师还需要通过获奖、形象包装、对外宣传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魔术师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强有力的扶持机制。
人才评论 两轮同行
杨玉冰
应该看到,在上海影视市场发展十分迅猛、摄制影片数量不断增长的喜人形势中,上海电影也出现了原创不足、人才缺乏特别是新人数量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最近几年,上海加大了对影视事业特别是影视人才的扶植力度,其中一项就是加强对青年编剧、导演的扶植,可谓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然而培养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长期坚持,才能厚积薄发。
人才的培养需要平台、环境和气氛。我们要注意给予创作者轻松的氛围、激发创作者的活力,就要用真诚、善意、实事求是的评论加以引导。文艺评论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作品的评论很可能影响这部作品的创作,更可能影响其他作品的创作。目前,我们的评论还未能达到全面、诚恳、客观、公正,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不是捧杀,就是棒杀,且棒杀较多。个别评论家没有认真观摩作品,甚至还没看到作品就骂声一片,这是对创作者及其精神劳动缺乏诚恳态度的表现。真诚地希望评论家们多多接近创作实际,鼓励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人的长处,分析他们的短处,提出对他们创作有真正帮助的建议。上海是电影创作的重镇,文艺评论应该和电影创作一样在全国产生应有的影响。
转变观念 实现沟通
金星
当年,吴晓邦从日本引进了新舞蹈并在上海落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胡嘉禄在上海发起了现代舞创作。面对深厚的基础,现代舞需要转变观念,实现沟通,发挥人才优势、历史优势、机会优势,营造现代舞的春天。
我觉得,目前年轻舞蹈学生的观念需要转变。现在有些舞蹈学生觉得毕业后应该进入官方团体、国家体制,或是赶紧找个学校当老师。其实,他们没有看到舞蹈艺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将来的艺术,会进入一个自由流通的环境,适者生存、能者成功。一个演员可以从事教育,一个教师可以去做策划,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都可能获得成功。舞蹈学生绝不能有“进了国家单位就一劳永逸”的想法,这会让整个上海舞蹈的创作陷入停顿。舞蹈艺术发展缓慢,观念滞后是最大的原因。
文联要让那些有志于发展自己、发展艺术的年轻舞蹈家知道,上海有很多机会,在上海可以获得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完善的就业信息,这里是一个平台、一个依靠。不过,这个平台和依靠并不是一个“铁饭碗”。我们有必要营造这样一个氛围——让大家觉得,自己在上海的艺术发展是得到保护的,是有机会的、有信息的。可以举办观摩活动、大师培训等等,刺激大家的艺术天分、创作细胞,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于是趣味相投的年轻人就会实现良性组合。信息沟通了,合作达成了,作品就出来了,文化就繁荣了。这是一个系统的、循环的过程,大家都要有意识、有作为地跟进。
创作要“接地气”,评论也要“接地气”
王丽萍
电视剧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气”。电视剧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高于生活的部分,就是要展现真善美的价值与情操。电视剧剧本经过拍摄、通过荧屏,其社会影响成倍放大。所以艺术家的态度十分重要,绝不能在作品中一味抱怨或责备。观众欣赏电视剧,是需要美的东西,我觉得这种美完全可以从轻松、幽默的喜剧中来,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来。观众同样也需要文学价值高的电视剧作品,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公正客观的评论将会对此起到巨大的作用。
电视剧评论,最重要的也是“接地气”。评论一个方面是来自观众的反应,另一方面,评论家能提供及时的、指导性的意见和批评。我心中的评论家,要在对整个中国电视剧、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电视剧创作播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上海电视剧在一段时间和范围内所达到的水准作出评价。我更希望评论家还可以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方向性的建议。电视剧创作和市场的一个常见现象是,当某个题材很热的时候,创作、资金、宣传等各方资源就会一窝蜂地涌向这个题材;然而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热”的东西往往很快变“冷”,越是流行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淘汰。此时,如何在冷门中发现热门,发现下一个、再下一个热门,就迫切需要评论家为剧作家提供思路和建议。
戏曲当随时代、艺术当为人民
华雯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机,戏曲院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于戏曲院团来说,必须抓住这个转机和契机,创作演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五月我们刚刚纪念了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讲话中“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真理是永恒的。
目前,政府大力支持戏曲艺术院团为群众演出,每年100场“文化下乡,政府买单”的文化惠民政策。这让我们不用操心宣传和票房,却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人们对节目质量的高要求所带来的压力。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在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观念和行为的碰撞,其中许多细节和故事可以成为创作素材,加上沪剧艺术拥有丰厚的上海乡村群众基础,因此沪剧作品在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上理应有所担当。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