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廖昌永
身居盛世拿不出好作品就是艺术家的失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文代会、作代会、第十次市党代会,都将文化发展提到极高的程度,让我们艺术工作者都感到很振奋。我们应该借助这个机遇——如果这个时代不能拿出一部好作品来,也是艺术家的失职。
有人说,盛世也能出杰作,在盛唐也能出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可见不论国家富裕还是遭遇劫难,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生活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能促进文化繁荣。从文化发展的要素来讲,首先还是要以人为本,要出一批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有责任心的艺术人才,全面建设和反映、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交流的层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外,还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发出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声音。
加大对于高雅艺术的扶持力度
优秀人才的涌现和杰出作品的诞生都需要在政策上能有相对配套保障和支持。去年,我去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的时候,我曾听到不少人士说,未能把纯艺术和纯娱乐分离开,是有问题的;在文化体制改革时,将一些政府和相关基金会扶持的纯文艺、品种和高雅艺术全部推向市场也是有问题的。如果让纯艺术和高雅艺术团体只盯着市场,只想着赚钱,肯定会影响他们的艺术质量,甚至于会落入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泥潭。学生们还没练好基本功就让他们去赚钱,这是蛮可怕的。政府对于高雅艺术和纯艺术的支持,可以在税收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利用税收杠杆,支持企业扶持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文化产业,提高企业投资高雅文化的积极性。
上海歌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觉得,上海的歌剧状况要比北京差,而且市场慢慢在萎缩,其实,作为上海歌剧的从业者我们觉得很不甘心。无论是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歌剧院还是上海交响乐团,他们都是目前属于顶尖的院团,凝聚着一批一流歌唱家,受到的评价也都非常高。在交响乐方面我们有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强大的支持,但歌剧市场现在还缺乏整体的规划。
目前,上海的歌剧排演完毕后,在本地演出的越来愈少。世界上文化艺术发达的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维也纳不但有大量的歌剧演出而且有歌剧季和交响乐季。反观上海虽然上海爱乐乐团有演出季,但是反而少了有规划的歌剧演出季。我们可以掐指算算,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的歌剧厅每年演多少场传统歌剧?每年有多少高水准的原创歌剧上演?每年又有多少一流的歌剧在我们这里演出?只有每年大量的原创、传统、引进三头并进,形成规模,上海的歌剧事业才能真正繁荣和发展。
上海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引进人才,固然必须;但我们的眼睛不能老是看着外面的人才,更得关注本土的人才。要避免这样一个心理——对先有的人才视而不见、总是去关注别人的人才,长此以往,自身的人心就会发生涣散,上海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人才发掘培养得风风火火,让人家感叹上海有那么多的人才。高雅艺术家固然需要支持,高雅艺术培育和教育培育同样需要支持,而不是让他们急着去创造财富,当然支持和鼓励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如果艺术家拿不出好的作品或是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监督机制可以决定明年是否还要支持他,这对于艺术家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警策。
艺术家需要付出和牺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出现了趋同化的倾向,加上网络时代的来临,也使文化越来越扁平化、单一化、同质化,面对各地的文化特色慢慢接近的严峻态势,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就是一个严峻而又严肃的问题了,这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任务。
文艺家首先要有一颗爱艺术的心,他们的精神是富裕的,所以需要付出和牺牲,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哪怕清贫一点也愿意。对于这样的艺术家,尊重他们的个体创造,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宣传他们的文化品格,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往往一个大艺术家、一个艺术教育者、一个大学者的出现会给文艺领域乃至整个城市文化带来鲜明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例如,上海音乐学院因为有了周小燕,才会有其后一批一批的歌唱家的涌现;因为有了陆俨少、程十发、谢稚柳、陈佩秋,才会形成整个海派画家群落……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往往可以带领一群人乃至一个学派的兴起。一个杰出艺术家的辉煌成就也会形成一座城市的亮丽的闪光点,构建城市独特的人文和文化精神。
当然,一个艺术家既要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弘扬自己的艺术特性,但同时也需要承载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抒发集体情感,应得到群众的共鸣和人民的尊重,最终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走出去”,是群体和产业“走出去”
回想当初周小燕先生第一次带着张建一他们去参加比赛时,外国评委们看到是中国人感到很奇怪,然而,时至如今,国际评委再看到中国音乐家登场,早已司空见惯。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家获国际大奖是非常好的现象,表明中国音乐家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承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文化活动,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实力。但要更好地整体突显中国文化、推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不只是个人走出去,而是要整个群体“走出去”,带动整个产业“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要始终抱着融入世界的心态,我认为,中国艺术家应该学习如何更好地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中国五千年文化始终将世界各地文化融为一体——琵琶、胡琴、笛子原本不是中原地区的乐器,但现在都成了中国民乐的传统乐器,由此可见,中国人有智慧也能力把本土文化和国际元素结合得很好。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