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常委 毛时安
文联的工作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大家庭,六年多来,上海市文联根据时代的变化向自己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做了不少新的工作,可以说是与时俱进、深入人心的。
首先,文联实施了文艺家权益保障工作,经常举办维权宣传、讲座和研讨活动,更为许多作家艺术家的合法权益作了实质性、有效性的服务。其次,文联成立了艺联,帮助越来越多的社会文艺工作者安居乐业。其三,文联开展了大量的学习活动,各协会都举办了读书班和讲座,为文艺家们开拓视野和提高修养。
在传统工作方面,文联的工作同样卓有成效。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发现、奖掖了大批优秀戏剧演员,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为广大戏剧界人士和观众认可接受,在全国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文联所属的期刊,坚持质量,扩大影响,是文艺界人士了解文艺思潮、开展观念碰撞、切磋技艺的平台。另外,文联还为上海文化名人、老艺术家们整理艺术资料,用书籍出版、音像制播等方式留存经典、启迪后人。我觉得,文联确确实实成了文艺工作者共同的精神家园,也确确实实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肯定和支持。我希望这个上海文艺家之“家”永远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文艺评论需要重视和加强
上海文艺评论基础雄厚,拥有一支在年龄衔接上比较完整的评论队伍。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文艺评论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叱咤风云,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的文艺评论渐趋沉寂。最近这两年来,市文联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了实际行动。比如《上海采风》改版以后,每期都会开展文艺评论、文化评论;《上海戏剧》坚持对全国各地和上海本地的新戏、好戏作出评论。这种良好态势在上海已渐趋扩大,比如《东方早报》每周推出文艺评论专版,《文学报》则推出“新批评”栏目……这些文艺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显示了上海当前文艺批评的实力和魅力。我希望文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文艺批评家的组织,办出一份有分量的文艺批评刊物,举办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和比较公正的文艺评论奖项,使上海的文艺批评更上台阶,更加积极地推动上海的文艺创作。
另外一个问题也很重要。我们的文艺批评,原本固守的价值观来自苏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国外的文化思潮、方法和价值观涌入进来,使我们的文艺评论变得丰富和多元。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引进的西方价值资源和方法已经穷尽。以前,我们遇到问题总要参照西方,看他们是如何解决;但现在西方自己都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可见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现在看来,人家有的我们都有,人家没的我们也没有。所以,对未来的上海文艺批评来说,就是要确立、创造、寻找自己的批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根本而又迫切的课题,我希望文联和作协能够组织、承担起来。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