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花甲影迷珍贵收藏见证上海电影节历程

    Date:2012-05-30 20:06:45   来源:互联网   访问:
    花甲影迷珍贵收藏见证上海电影节历程

    花甲影迷珍贵收藏见证上海电影节历程

    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票根

    花甲影迷珍贵收藏见证上海电影节历程

    有关上海电影节的收藏

    花甲影迷珍贵收藏见证上海电影节历程

    梅海星近20年的生活始终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相伴

      从42岁到61岁,从中年迈入老年,他的生活始终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相伴;从第一届胜利艺术电影院的观影票根到第十四届时女儿的网友赠送的九期电影节《每日新闻》,五本厚厚的电影节资料承载了梅海星先生的点点观影回忆,他不是专业的影迷,更不是狂热的追星族,但他用票根记下了一个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

      五大本资料见证电影节20年发展

      电影票根、排片表、纪念封、新闻报道的剪报,梅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五本厚厚的电影节资料,这是他20年来的珍贵收藏。在这五本资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二十年发展中的诸多变化。拿电影票举例,你是否清楚,电影节是从第二届才开始制作专用电影票,第一至第八届的电影票上并不标注上映影片的片名,第九届的电影票虽然注了片名,但因为印刷问题已经字迹模糊,直至第十届的电影票才有了真正的“专业”味道:片名、导演、主演一应俱全,让观众一目了然。要不是梅先生的精心收藏,我们也许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他的收藏册里还有几张珍贵的纪念封,梅先生告诉记者,这些纪念封只在前三届和第十届的时候推出过,“我手里第三届的纪念封还是上海影城的经理送给我的,那是第八届电影节售票的第一天,我去影城给大家看我的收藏,经理看我这么喜爱电影节就送给我这个信封。”

      提起那段经历,梅先生眉飞色舞,实际上,早在第七届电影节闭幕之后,上海电视台就对梅先生关注电影节的狂热进行了报道,题目叫做“我的电影结”,他的珍藏册里也有当时报道的截图,“他们专门到我办公室里拍的,那个时候虽然电影节已经结束了,但他们还是送了我一套开闭幕式和专业论坛的门票,我很宝贝的,毕竟去那些场合的都是明星和专家,我们老百姓留存一份当纪念也是好的呀。”

      低门槛的见面会之后读懂导演王小帅

      从严格意义上讲,梅海星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影迷,他没有数以千计万计的看片量、没有对哪国电影如数家珍的痴迷、甚至没怎么上网看电影,他对上海电影节的执着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对电影神秘面纱的撩拨、一个上海人对本土大型活动的热诚、一个观众二十年来始终保持进电影院观各国佳片的习惯。

      梅先生去年刚退休,和多数同龄人一样,看电影曾是他年轻时最大的乐趣,“那时候我在江西插队,为了看一场电影,我们几个可以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生产队赶到县里的放映会场,其实看的就是《南征北战》那几部电影,但看场电影就像过节一样,内心特别满足。”

      梅先生参加了多年电影节的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最让他感触的还是第八届电影节,王小帅、高圆圆在星美正大影城举行的电影《青红》见面会,“那场见面会门槛低,设在外场而不是影厅,观众能参与的几率很高;通过那场见面会我才知道,王小帅也是在文革的时候跟随父母从上海去了内地,所以他才能在自己的电影里准确表达那个年代的人的心理状态,要不是电影节办了这样的活动,我平时真的不会关注到这样的细节,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电影学者,那时电视节目上很少有王小帅的新闻。”

      因此,梅先生的电影节画册里有很多张《青红》见面会的照片,还有一张剪报,是王小帅的小学班主任助阵这场发布会:“沈老师,侬上来、上来呀!”王小帅用流利的上海话将台下一位中年女观众执意请上了台,这是报纸里的句子,梅先生记得很清楚。

      每年电影节在同一角度给上海影城拍张照

      花甲之年的梅先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切身行动关注电影节。他坚持每年拍一张挂有电影节海报的上海影城、而且保持同一角度;他坚持在开幕前的一个周末去影展的各个指定影院领一份排片表,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拿到影院独家制作的排片海报,“我手头的资料被万达影院的人拿去做过他们的小展览,后来万达市场部的人就跟我混的很熟啦,他们还送了我一张排片表的海报,万达自己做的,总共只有三张”。梅先生没退休时因为看电影节请假、被工会领导询问过,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工会组织二三十人一起看,他说:“现在大家都问我电影节要去看什么电影,让我推荐,我说我也不是专业的,我只希望大家把票根都留下来让我来收藏。”

      影迷故事

      ■资深影迷为买票5点排队

      从事电子商务的“童心童德”堪称资深影迷,他伴随上海电影节一路成长,至今珍藏着每一届的电影票根。1993年第一届上海电影节时,“童心童德”20岁出头,如今头发也有点白了,他开玩笑说:“看电影都熬出白头发了。那时的票价很便宜,第一届是8元到10元,后来逐年递增,从25元到现在的50元。”

      他回忆说,第一届上海电影节是1993年,那时候电影节出票方式很原始,电影院各出各的票。 “因为中国从1995年才开始有引进片,所以当年的影迷也是空前的,我那年刚刚20岁,全都盯着美国大片看。 ”为了顺利买到票,“童心童德”在出票前一晚就拿着排片表仔细研究,第二天一早4点多骑自行车赶往上海影城,“我5点多到的,当时就已经有人在排队了。”

      ■外地影迷一口气订26场电影票

      上海国际电影节数以万计的观众中,有不少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铁杆影迷”,他们大多都是全程自费,一口气看足几十场电影。“来自北京的墨墨告诉记者:“我就是为电影来的。”上海电影节她来过好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我之前一共在网上订了26场电影票,结果一看排片表,平均每天都要看四五场,最厉害的一天从早上10点半一直到晚上9点。”虽然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墨墨却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墨墨表示对各种类型的电影都非常有兴趣,“上海电影节可以全方位满足我的观影需求,除了丰富多彩的国外大片外,像《郎在对门唱山歌》、《Hello!树先生》等国产电影也很不错。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两生花》。”

      ■学生影迷用多台电脑同时“刷屏”

      在上海电影节的学生影迷中间,很多都是为偶像而来的“追星”一族。雯雯告诉记者,她是个“日本电影控”,山下智久更是心中大爱。“听说他主演的电影《明日之丈》会在上海电影节上放映,我兴奋得一连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由于《明日之丈》一票难求,而雯雯又要在学校上课无法前去排队,只好四处托人帮忙。雯雯透露,为了帮自己买到心仪的电影票,宿舍里的室友集体出动,好几台电脑同时 “刷屏”抢票,忙了整整一个通宵,终于抢到了12日当天的票。“上海电影节上能看到好多平时不会引进的原汁原味的大片,而且选择相当多元化,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看的电影。 ”

      ■纠错字幕组及时发影评

      电影节期间,影迷在论坛上最活跃,写影评、提意见建议是家常便饭。小周回忆说:“有一年看伯格曼的《假面》时,影院放映的胶片比例不对,结果大银幕上的人头都被切掉了,大家马上就在论坛上反映了。 ”

      而在影迷聚集的论坛上,纠错的帖子比比皆是,字幕也不能幸免。“记得那时看日本电影《如月疑云》时,刚好演到破案一段,字幕和画面根本对不上,完全搞不清楚是谁在说话。”

      纠错是影迷的强项,但口口相传的功效也很强,比如《如月疑云》就是有人看过后给圈内朋友群发短信:“片子很好,大家都去看吧。 ”如果碰上烂片,当然大家也会彼此通个气,以免浪费时间。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