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宁浩1.3万字掏心窝访谈:信仰、一夜情、自剖

    Date:2014-09-10 18:43:44   来源:互联网   访问:
    原标题: 宁浩1 3万字掏心窝访谈:信仰、一夜情、自剖第1页 :我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要表达 宁浩受访  看完《心花路放》,一定会有人说,宁浩不那么宁浩了。还有人会说,宁浩还是那个宁浩。也一定有人把《心花路

    原标题: 宁浩1.3万字掏心窝访谈:信仰、一夜情、自剖

    第1页 :我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要表达

    宁浩专访

    宁浩受访


      看完《心花路放》,一定会有人说,宁浩不那么宁浩了。还有人会说,宁浩还是那个宁浩。也一定有人把《心花路放》拿来和《泰囧》比,但也有人会说,傻缺,那是一类东西吗?那么,《心花路放》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请看预告片。

      很多人知道宁浩是因为《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但也有人不知道,宁浩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叫《香火》,用非常质朴的方法讲了一个和尚的生活琐事,这是宁浩本人最喜欢的电影,《心花路放》跟它属于同类。只不过,为了80%的主流观众,《心花路放》用了公路片和喜剧片的外壳作包装。这样以来,它必然没有“疯狂”看起来那么脆和硬,也注定不会像《泰囧》那么闹腾,但放在当下中国电影大环境里,面对所服务的观众,它算得上是好片子。

      宁浩呢?了解《无人区》之前的他,可以翻翻《混大成人》这本书。了解《无人区》之后的他,可以看看这篇访谈——在多伦多市中心的一家饮吧,宁浩向一位为他操过心的粉丝记者掏了心窝,关于《心花路放》创作的前前后后,关于中国现实的矛盾和思考,关于他自己的转变和定位……只是,关于《无人区》,至今还是一片禁区。

      “黑色幽默和荒诞性有区别的”

      之前有很多人拍的是黑色的电影,其实也不是很黑色。严格地说,我们拍的一直都是叫“荒诞戏剧”。只有《无人区》是黑色电影。黑色电影如果按照西方电影评论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建立在对人性阴暗面和对死亡等等这些负面命题的嘲笑之上的。但是实际上像《石头》、《赛车》都属于荒诞主义的电影。荒诞主义的电影其实就是拼接、荒诞性,它是一个拼接戏,这种戏是从荒诞美术来的,从达利已经开始了。

      但是荒诞戏其实走到今天在中国已经是有普遍性的认识了,比如说我们上网看现在“解构主义”已经变成了主流,它已经不像当初一样是先锋了,它已经变成网络语言的一种主题方式,就是解构、打岔、不正经。我们中国这种不正经是有传统的,咱们的荒诞主义应该比西方早很多,从唐朝开始就在玩这个,叫“弄参军(戏曲名)”,那个戏后来一直改成叫相声,一直延续下来。所以我们其实是一个有非常深厚的荒诞主义基础的社会。说相声是荒诞主义的根本使命,相声必须要坚持荒诞性,说相声如果没有荒诞主义的话蛮难成立的。

      “我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要表达”

      但是电影到底是什么?或者电影至于我来说是一个什么东西?我为什么要拍电影呢?其实我拍电影一直都是一个我对于世界的认识,或者说我生下来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最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是表达。每个人站在他的角度都有他喜欢的事情,我喜欢表达。其实对于我来说拍不拍电影这件事不是很重要,我之前是画画的,我可以画画,我也去搞过乐队,做过摇滚乐,之后拍电影是因为都失败了,都不成功。

      (记者:你还拍过MV)MV是干活,MV是要生存,没有办法,必须要生存,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影。所以其实这些事情对于我来说都有一个统一的目的,叫表达。也就是说这个表达实际上对于我来说并无所谓是什么形式,它到底是不是电影,也许我可以不拍电影,以后不拍了也无所谓,只要可以给我继续表达的一个通道。也许可以去写书,去写别的东西。但是最关键的就是我要表达。

      “敏锐艺术家会看到世界的变化”

      其实我蛮理解影迷的,因为影迷最早认识我的时候是从荒诞主义认识的,他是一个拍《疯狂石头》的人,但是实际上我最早是拍《香火》,我是拍那样的人,你不能说那个就不是我的定位,它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我只是有一种电影是这样的。我是一个观察者,我一直在观察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然后把我观察的东西和我思考的东西表达出来。

      所以我说艺术家有的时候只是一面镜子而已,不是艺术家创造了什么,而是艺术家是一面镜子,他记录了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会导致这个世界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从艺术家这面镜子本身来说,他也有自己的属性,是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最后形成了这个作品。但是经常有的时候世界在发生改变,然后我觉得最敏锐的艺术家都会看到这个世界的改变,还有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这次谈的问题比之前都严肃”

      我觉得我拍电影的手法和性情一直都没有改变,我一直是不太严肃地谈问题,我不喜欢非常严肃地谈问题,我喜欢就这么一个事,咱讲个笑话,不要认真地说,就给你讲一个笑话。但是实际上我这次谈的问题比之前谈的问题要严肃。因为我还有另外一面,我有拍《香火》的那一面,《香火》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因为《香火》在关注我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在一个荒芜的没有信仰的土地上生活。

      这是中国人一直以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是让我们长久以来低人一头的问题。我最近又重新思考信仰的问题——人为什么是人?人跟动物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一种物种可以控制除了生命以外的别的能量,火、电。与动物的区别是他有灵魂,他具备思考与思索的能力,有形而上的部分。但是游戏是不是形而上?猫和狗都会游戏,你给它一个毛线球都会玩一天,游戏本身并不是形而上,并不高级,但是思考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灵魂的上层建筑,就是身体,我们唯物主义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身体,唯物主义认为最值钱的部分就是身体,所以没有什么比命更大的东西。

      “我们信仰荒芜,被物质束缚”

      但是身体再往上其实还有别的东西,就是理想,理想再往上应该是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再往上叫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再往后是宗教。反过来说,应该是先有宗教,在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了审美,在审美的基础上建立道德认识,在道德认识上建立理想,然后才能为理想而行动。也就是说,整个人的精神应该是这么一个非常成系统的东西。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最根本是建立在信仰上的,而我们国家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信仰荒芜,我们曾经有一个阶段是有的,我们不要论证它的正确性和错误性,而是存在信仰,我们的行动是很清楚的。哪怕挣钱变成你的信念的时候,都会变成行动力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除了身体以上没有方向,再高的没有了。所以我们会有《舌尖上的中国》很火,我觉得这就是吃货民族,就知道吃。吃就是为身体服务,只把关注点放在吃上,而不关注灵魂的事情,这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而你看所有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时代,古希腊是奠定西方文明基础的时代,吃得非常简单,大家把大量的时间关注在文化、政治、体育。

      但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逃离开物质的束缚,所以对于我们最高的精神追求就到娱乐,这是我们一直都比较悲哀的一个事情。我一直在想,我作为一个做文化的人,是不是可以停留在娱乐的这个层面,而不去看待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伟大的作品或者说好的作品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透过你的作品能不能看到这个时代。比如说我们看清朝是什么样的,看《红楼梦》就可以了解了,或者我们想看唐朝是什么样的,就读读《唐诗》,唐诗基本描绘了唐朝所有人的气质和方式还有社会,宋朝是什么样就读读《宋词》,半壁江山凄凄艾艾,那个艺术作品是没有修饰和掩饰的历史和时代精神,真实的艺术作品会承担这种作用。

      “成功成为我们唯一的价值观”

      荒诞主义本身只是一个表现手法而已,这部戏当中我关注我们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感?大家会觉得,或者你作为一个男影迷来说,你会觉得这事特软,这事特别多,不硬,不像一个特别硬的电影或者一个特别脆的题材。宁浩就是玩枪的,应该玩刀枪炮。但是我更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命题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其实我在看《非诚勿扰》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要命的问题,我们今天连爱情都被绑架了,情感这件事原本是非常非常自由的,因为爱情基本上象征着自由,象征了人性,因为爱情是超越了各种体制的,这已经是共识了,你爱他爱你是两个人的事,这跟社会阶层、家庭环境、国籍、意识形态都没有关系。但是今天在我们国家,我看《非诚勿扰》变成,你要是不成功,你如果是一个屌丝,就没有办法选择爱情。

      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国今天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吗?其实它已经不是一个柔软的问题,它是已经把我们推到了生死存亡边缘的一个问题。中国这么大一个民族,我发现我们只剩下了一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成功即是优秀,有房有车就是好,有钱就是好,而且这个价值观已经渗透进了所有的领域。什么贪官,全部出在这个价值观上,社会的矛盾化日趋激烈,什么医患矛盾,文艺矛盾,大家看电影都骂,所有的东西的根源在哪里?我找来找去发现就一个毛病,所有的问题都被一个价值观绑架了,这个价值观叫成功,每个人都困惑于我自己不够成功。

      “中国刮起一个性解放的风潮”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像一个医生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我能够治好多少人,我是医者仁心,他要有慈悲的价值观,我以救人为目的,但是如果一个医生今天的价值观是以挣钱为目的,那对于医生最好的做法是我不要把病人的病看好,我可以源源不断地把药卖给他,或者你越快死我越榨你的钱,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你会掏出所有的钱来买命。作为一个病人的价值观又会是什么?只要我们家有人死在医院,就要敲医院一笔。因为病人也是觉得有钱,死了一个人变成一个成功的机会。一个做官的如果价值观是有钱才是好官,那我不就利用我的权利去贪污吗?一个要赚钱的教师,你敢把孩子交给他吗?一个要赚钱的饭店老板,肯定用地沟油降低成本。

      所以今天所有的问题都在价值观问题。当我看到《非诚勿扰》的时候,我觉得这种价值观对于情感、感情世界的侵犯已经非常严重了,压迫特别大。而且我发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夜情集散地,什么丽江、大理、凤凰,各地区都有,现在西藏也是,然后北京也有一些亚文化的圈子,比如说夜店什么的。然后陌陌这种软件的出现,堂而皇之地说自己是“约炮神器”,俨然一副性解放的样子,中国刮起一个性解放的风潮。但是这个性解放的根源是什么?因为我以前总在大理呆着,我眼看着大理在变成一种……从最早的文艺青年去,到最后变成都市普通青年要去,也参与这些活动,要文艺起来,要寻找短期的爱情。

      “一夜情是对体制化感情的报复”

      当我看到了《非诚勿扰》这个栏目我就理解了,他们说,所有的灭灯亮灯背后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人成功不成功和他未来可不可能成功。他即使长得再帅,如果将来不可能成功,我相信灯也是全灭了。你们俩感觉再好,但是他没有未来,你都不敢选择。或者这个姑娘说,我家里还有一家老小,这个男的觉得我扛不起。这里面就是一种功利计算,我就知道为什么会产生一夜情了。在城市里谈一个恋爱变成了特别累的事情,必须要面对房子、车子、责任和未来,很多80后我看都晚婚不结婚,我觉得我不配,没什么时间谈,或者我就玩吧,都回避这个问题。那么多女汉子也是同一个问题,现在生下来只有一个女儿,当男孩了,你也要负担男孩的责任,也要成功。所以女的都拼了,现在的女性基本就是跟男性化一样玩命,用男的的要求要求自己,拼命地干着所有的活。我看现在很多摄影师都是女的,以前我们摄影系是不招女生的,这根本不是女人干的活,但是现在已经逼成一个样子了,都是这一个价值观导致的。

      现在的人反而是我去了丽江或者我到了大理,我见到了一个异性,这个时候我不用考虑他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有没有未来,只要我喜欢他,我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两三天谈个恋爱或者一天很短期的恋爱,起码这个时候的感觉像是爱情,因为爱情原本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是很轻松的,不就是两性之间的一个事情吗?起码我可以享受一下这个感觉。所以我觉得并不能简单地站在传统道德的角度来衡量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产生了压力,而人们本能地选择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但是这个到底是爱情吗?难道我们就应该鼓励这个方式说大家多去丽江谈恋爱?我见过很多在丽江谈恋爱后来回来谈不下去又分手的人,他们也不喜欢。我后来发现,因为它也不是爱情,它只是像。更多的是一种大家对于被体制化的都市感情的宣泄和报复,老子有权力这么干,是一种反弹。

      “《心花路放》是一个最有力的题材”

      在反弹下就催生了一夜情集散地和一夜情的现象,现在社会道德层面基本都快欣然接受了,起码大家已经容忍这个事情了,是OK没问题的,偶尔跟别人发生了这件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大家可以理解。这东西要搁三十年前,流氓,得枪毙了。所以这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个问题我觉得看似是一个两性问题,是一个爱情问题和情感问题,实际上它已经折射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矛盾点,它背后藏着一个特别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价值观的担忧,导致了今天的这些现象。

      我觉得从这个维度上讲,《心花路放》是一个最有力的题材,它反而是一个力量感很强的,而不是一个力量感很弱的东西。因为刀枪炮那些东西都是远离生活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无关的,是一个游戏感,是麻痹和逃离世界的一个办法。《无人区》严格地说是一个不是这个世界的事情,是一个故事。但是《香火》和《心花路放》不是,是我们这个世界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竞争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屌丝”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中都会感觉挫败,挫败感不是只有我们失败者,或者咱们国内用词叫“屌丝”,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屌丝。屌丝不是一个相对论,变成了一个绝对值。我一个同班同学,煤老板,很有钱,半夜三点钟给我打电话,哭得一塌糊涂,哭得那个伤心,“我是一个画画的,我今天怎么走到这路上了?我就结婚了,我也不爱我媳妇,我为了当时拿下那个矿,然后就结成这种婚姻,我的人生怎么就走到这个样子了?”我觉得很有趣,这个世界每一个人,不是说我没有钱,我是一个失败者,你有钱也是一个失败者。

      我后来发现,我们的成功价值观必然形成竞争,什么叫成功?挣到钱的是赢的,是成功。不是说你有了房子你就觉得成功了,绝大多数有了房子都觉得自己不成功。它还有一个竞争值在里面。那我这么说,今天中国觉得自己不是失败者的人只有马云,除此以外大家都觉得是(失败者)。就跟马拉松一样,冠军赢了,别人都是失败者。如果你要以成功为准则建立的社会,这个社会九成的人都是不幸福的,因为它是比较学,90%的人都觉得我比钱前不足,不够成功,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屌丝,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幸福。

      “再不解决问题这个民族就完蛋了”

      为什么?连白岩松都能提出这个话来?白岩松应该很幸福,你都能提出这个话来,“你幸福吗?”他深切地感觉到不幸福才会提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说,这种挫败感变成了所有人的共性。所以我就想,如果我们从一个挫败的人(黄渤的角色)入手谈一个今天的感情化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感情已经被压到边缘了,大家都选择一夜情来稀释自己感情的痛苦、发泄自己,这样能不能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答案当然是不可以的。因为客观地说,我们这么走下去就毁灭了,我们继续这样,民族就完蛋了。他们天天都以成功为标准,我觉得不出十年,这个机构就瘫痪了,医院现在都没法用了,你敢去吗?我真的不敢去,那种信任危机等等危机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吃饭你敢吃吗?小饭馆你去了就感觉是地沟油,闭上眼就吃地沟油吧,只能这么干了。

      我们不转变这样的东西,我们无以为继,所以我只能说宣泄的方式其实是不行的,不能走这样的路,然后你才可以继续。你面对痛苦怎么办?我觉得佛教其实有它自己独特的智慧,就是说唯一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就是放下,不要纠缠这个问题。放下,然后面向未来,咱们不要探讨前面的问题了。面对未来的前提是你要先别纠结,把东西放下,我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没问题,你别天天纠结于我为什么失败,你别想,每天怨天尤人骂社会,屁用都没有,你把这事放下,别纠结这问题,去想我今天能干什么,明天能干什么,未来能做什么,能怎么做,我觉得这才是希望,这才是有可能。

      邓小平说了两句话产生了两个结果,一句话叫“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件事快速地推动了我们三十年的发展,但是今天产生了一点副作用,就是只有一个价值观,这个方式不行,不能不择手段,还要修正一下。但是他还有另外一句话是很伟大的,“发展是硬道理”——别在这里谈这个问题,今天的问题别纠结,咱们往后走。别说用部队配备刀还是配备剑好,别纠结了,有导弹了,发展出新东西了就不要讨论了,我觉得面向未来永远是没有问题的。

      “不允许自己再拍一个嬉笑打闹的电影”

      还有一点就是说,我又不能允许自己只是拍一个嬉笑打闹的电影。我觉得它是一个现在的主命题,有意义,但是如果就是一个公路片……公路片是一个常见类型模板,它已经经常出现了,我有一个毛病,如果它没有太新的东西,我会觉得有点别扭,我希望它能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不太一样的,区别于别人的东西。所以我想我应该加一个爱情模板在里头,像《西雅图未眠夜》的模板,但是我非常讨厌那个论调——爱情能解决一切问题。你现在失恋了,你身边有一个哥们,原来你身边这个才是真爱,你抛弃原先那个,你爱身边的人就OK了,就是开启一段新的感情是治疗伤痛的良药,我觉得这是扯淡,是一种精神鸦片。你跟他在一起工作五年了都没有爱上他,现在因为失恋了,你就觉得爱他?你属于拿别人治病,等你病好了,你又发现你还是不爱他,这在佛教里面叫轮回,你又把痛苦轮回出来了,又再来一遍,这是恶,不是善。

      我觉得我不能够认同这样的价值系统,所以我就说,我用一个变形出现,我给观众建立希望,但是最后我告诉你,那个其实不是你的药,你以为这是你的药,那就是你的毒药,就是导致你这么痛苦的原因。就这个结构来说,叫反爱情电影,爱情电影是常见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用这个其实是把爱情电影颠覆掉了,就是别扯淡了,不是那样的,你的痛苦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当然是抖个小机灵,原来这是三年前的故事,但是实际上它起到了一个作用,这个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是有点残忍的,因为你前面给了我希望,但是到这里你突然说不是,给了观众一大嘴巴子,这实际上不存在的(注:看到《心花路放》结尾就知道怎么回事啦)。

      但是到这就把观众的希望抽空了。这个时候电影怎么办呢?其实电影到这就结束了,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结局。但在这个负面结局之后怎么着,观众毕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美好。那怎么办?你能够面对的问题就是说把它放下,不要纠结这件事情,不管美好还是不美好,也别说谁对谁错,放下,继续向下走,人生只能如此。这是整个这个电影的构思,和为什么拍这个电影的原因。从我的角度来看的话,我并不觉得它柔软,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柔软的命题,但实际上里面是有一个更加严肃和更加严峻的问题。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