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最新研究称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Date:2012-11-21 22:21:24   来源:互联网   访问:

    韩斌(前排中间)和他的科研团队。资料图片

      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 刘月 刘洋

      水稻和小麦是全人类的主粮,水稻的驯化、栽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关于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里,数百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近日,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方法,获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解开了水稻驯化之谜: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对此则进一步明确表示,广西隆安就是骆越古稻作文化的中心。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2012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被誉为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的韩斌,是该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

      韩斌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

      韩斌发现,水稻驯化是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据此,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与此同时,韩斌课题组还发现水稻的两大分支——粳稻和籼稻并非同时驯化出现。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推断,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大致如下: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而后产生了籼稻。

      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表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八千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早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韩斌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会对水稻驯化遗传位点进行更精准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拓展育种资源。原生态的野生稻一定要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做好工作,还要注意发掘考古方面的研究。广西是了不起的地方,对世界农业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愿意和广西各有关部门合作,再对广西的资源做一次系统的基因组分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主席、广西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马庆生接受记者采访。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解开栽培水稻的起源之谜意义重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1985年考入广西农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承国内知名分子遗传学专家马庆生。留学归国后,一直从事水稻基因的研究工作。

      近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政协原主席 广西大学分子遗传学教授马庆生。

      马庆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斌他们因为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他们运用了分子比对的技术,也就是DNA测序的技术,运用了他们多年来在水稻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收集了实物百份的,包括栽培稻,野生稻的品种资源的各种材料,进行分子比对的工作,最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准确无误地把水稻能够最早驯化的区域定位在广西珠江流域,所谓的广西珠江流域,韩斌在电话里表示,也就是南宁周边的一些地方。

      马庆生认为,这个结果对广西而言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个结论为广西水稻育种的地位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最早驯化水稻的地方是在广西,那广西广泛分布的野生稻的资源将会对今后的水稻育种提供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们都知道栽培稻的产量很高,品质很好,但是它有的时候抗疫性可能不如野生稻,它需要从野生稻里转移一些好的抗疫的性状。在这种情况下,今后在水稻育种上面,可能首先就要选到广西的野生稻,所以这样对野生稻的保护、野生稻的利用,广西可能今后还要提供更大的支持,毕竟讲通俗一点,现存的这些广西野生稻就是水稻的老祖宗。

      马庆生说,我们想象力丰富一点,有没有可能是壮族的先人在广西这块土地上,广西的左右江也好,两江流域一带也好,驯化了野生稻变原始的栽培稻。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壮族对人类的文明,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八千多年以前,广西(珠江流域)这一地区,栽培水稻又是从哪里起源的?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认为,广西右江流域的隆安,就是古骆越人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隆安野生稻扬花图片。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供图

    南宁周边出土的石铲。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野生稻分布图。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 供图

      广西是古骆越人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长期从事古稻作文化研究的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从文物历史遗迹、文化宗教、野生稻发布等角度分析论证,都证明了人类稻作文明起源于广西。

      谢寿球说,稻作文明,世界上公认稻作文明的标志性的文物是大石铲。大石铲最大的功能就是在烂泥地里挖沟排水种水稻,大石铲是骆越先民用来翻土、挖沟、起畦的生产工具。所以大石铲的文物的集中地和最早的发源地,也就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现在中国发现大石铲的范围密集在广西南部、广东西部、海南岛北部、越南的北部乃至云南、文山这么一个小范围内,分布有有大石铲,但是大石铲最密集的地方是在广西南宁周边的隆安。

      谢寿球认为,这些文物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大石铲的制造使用的中心,也就是稻作文明的中心。

      从野生稻的基因研究分析,也可以证明广西野生稻是世界栽培水稻的直系祖先。

      根据专家们多年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全国各地分布的野生稻,研究表明,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普通野生稻,也就是栽培水稻的直系祖先。广西地区发现的野生稻面积是最大的,品种最多,基因多样性最大,是基因多样性的中心。

      “这表明了,世界上的栽培稻与广西的古老野生稻基因亲缘性最近。韩斌教授已经通过基因的分析研究方法证实了这一点。”谢寿球说。

      此外,广西当地许多宗教祭祀、民间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也极具古代稻作文明的特征和代表性,也从另外一方面来印证了这一论断。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