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宣传照秦岚饰演吕后
从2009年启动至今,陆川执导,刘烨、张震、吴彦祖等主演的的电影《王的盛宴》终将于 11月29日正式“开席”,该片自筹备至上映,经历了临时更名、更换主创、开机延期、拍摄暂停、上映延期等诸多变故,被戏称为“王的磨难”,导演陆川还曾在今年6月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为这部影片的延期上映洒下英雄泪,令许多电影人为之揪心。这其中的波折巧合本身就是值得书写的华语电影发展历程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近日,本报记者就影片情况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对陆川进行了专访。
本报记者 刘江平
1
关于电影:
“借古讽今”不需有意为之
燕赵都市报:去年,一部同题材影片《鸿门宴》就已上映,你是怎样寻找新角度去阐述这个故事?
陆川:《王的盛宴》不是一个讲鸿门宴的故事,它是一个讲述楚汉相争一直到刘邦称帝之后的一个有时间跨度的电影。只是鸿门宴也是我作为重点会呈现出来的段落。对于鸿门宴,大家都有固定的认知,但其实很多流传下来的关于历史的描述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疑点和谜团,“很多真相都是隐藏在黑暗深处的”,那么我拍这个电影,其实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些疑团的“推理”结果。对同样一段历史的解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包括《汉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对于项羽是“自杀”还是“被杀”都有不同的描述,更何况是身处于现代的我们呢。
燕赵都市报:有人认为,历史故事的讲述往往是借古讽今的,你的历史讲述有这方面目的吗?
陆川:“借古讽今”这个词是文人的一种类似于“修辞”的技巧,我们国家的传统是“不为尊者讳”,特别是在古代,臣下去劝谏,他不会敢用现下的事儿来举例子,但是并不是说,你一提历史,那就肯定是“借古讽今”吧。我一直觉得,历史是流动的,也是不断重复的,我们的民族性都是一脉相承的,人性也都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人物消失了,但现实中还是会有和他们类似的人存在,所以我们讲历史,并不需要刻意的去“借古讽今”,但是无法避免,大家也还是会在现实中看到相似的事情。
燕赵都市报:《一九四二》也定档在11月末,会和《王的盛宴》正面交锋,你有担心吗?
陆川:《王的盛宴》和冯小刚导演的《1942》,都是在讲一段历史,都是很严肃的话题,这么接近的片子一起上映来“正面冲突”,我觉得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两个片子良性竞争嘛,最终看观众的选择。
2
关于理念:我会一直关注人性
燕赵都市报:如同《南京南京》,你似乎想把电影做成一个大的宇宙,但有没有想过,为了面面俱到,可能会有用力过猛,影片有难以深刻的弊病?
陆川:在我的观念里,拍电影也好,搞其他形式的创作也好,都希望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就是谈一些更深入的话题,探究更多的东西,同时也希望这些东西会易于接受,大家很容易能够从这些故事里有所触动。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方式,一个导演,我的工作就是踏踏实实地拍一部电影出来,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去做到最好,那么接下来怎么解读,是观众的事情,我永远都做好准备去迎接这些声音。
燕赵都市报:《南京南京》的英文名是thecityoflifeanddeath,据说《王的盛宴》也是关于人性的表达,思考人性是你创作的核心吗?可是现在电影一提人性视角,似乎更容易受到攻击。
陆川:是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关注人性,以后的作品也都会这样。关于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也在思索,仿佛我们到了一个只要谈论到人性,提到人文关怀,就觉得这是卖弄、做作的年代。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没有间隙去消化这些喷涌的新东西,也就养成了物质推崇,精神就成了最不重要的,甚至是被嘲弄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人还是需要一些精神层面的,一些信仰上的东西,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作品中关注人性的原因。
3
关于角色:
秦岚不是“花瓶”
燕赵都市报: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女性角色作用较弱,很多时候是请来个一线女星当“花瓶”,《王的盛宴》里面是怎么处理的呢?
陆川:我也非常理解请一个大牌明星来饰演比较弱化的女性角色的做法,这也是为了增加商业卖点。但是在《王的盛宴》里,吕后这个角色其实是一个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电影里,都有很大作用的人物,而秦岚对于吕后的塑造,从最后的效果来看,也是非常有力度的,是一个非常结实的表演。
燕赵都市报:在影片公布的海报和宣传片中,有人发现,张震的韩信和吴彦祖的楚霸王扮相十分相像,尤其是韩信的美须长出来后,这是刻意的安排吗?
陆川:其实张震和吴彦祖本来就长得有点像,这是客观事实。而且,古代人的生产力水平就那样,大家穿的东西用的东西其实差不多,特别是在军队里面。不过,对于韩信和项羽这两个人物,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共通的,他们都是战场上的艺术家,在精神层面上,又都有纯粹的一面。这样的两个人,其实是互为光影而存在着的。
4
关于质疑:
影视剧都是“伪历史”
燕赵都市报:据说《王的盛宴》里你做了很多历史方面的考据,说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可是有没有想过电影一旦上映了,会有人挑剔你,或许会批判是伪历史?
陆川:这种挑剔或者说质疑,肯定是难免的。我是对于很多历史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服饰、盔甲、实物、姿态等力求还原,这些毕竟是建立在对资料的考据之上,但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资料,也都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断片,后世的这些东西都是在一个历史的废墟上,去按照一些描述重新建立的。从较真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影视作品中呈现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伪历史”。电影是一个艺术方面的创作,里面是允许虚构的东西,我们竭尽所能去还原这些历史上的现场,但是从中讲述的故事,却是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的,所以我也不会去惧怕这个层面上的挑剔。
燕赵都市报:有没有想过这部电影一上映也会像《南京南京》一样承受巨大的非议?
陆川:有讨论和质疑其实都是好事情,因为这个就说明,你的作品去触动他们的内心了。一个导演拿一个作品说来,肯定是希望能够被认可的,但作为创作者,永远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非议,这也说明大家讨论的是一个多元性的,我永远都做好准备去迎接观众的不同声音。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