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王全安称将拍上海滩题材:看中西文明如何肉搏

    Date:2012-09-22 00:33:01   来源:互联网   访问:

    王全安。

      羊城晚报9月21日报道 上映一周,《白鹿原》成了9月最具争议性的电影。前日,该片导演王全安带着主演张雨绮、吴刚、成泰燊到广州参加院线活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王全安对《白鹿原》引起的争议一一回应。尽管《白鹿原》的上映历经波折,但王全安还是一如既往地活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我拍电影本来就不是为了钱,只有拍那些让我讲人话的电影,我才会开心。”

      ●“有争议是好事,我还以为大家只议论进口片。”

      9月15日,《白鹿原》终于在全国公映,与原著小说20年前面世时的处境一样,电影也呈现口碑两极化。有人指责王全安把小说改编得过于简单,有人抱怨太多情节没有交代清楚,还有人抱怨情欲戏没有宣传中说的那么生猛。

      羊城晚报:《白鹿原》上映后引发很多争议,你留意过吗?

      王全安:看到一些,这个情况是我想看到的,至少观众们在谈论一部国产电影。我之前以为国内观众不爱看国产片,只会热议一些进口片。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太多值得大家议论的国产片吧。所以不管这些声音是褒是贬,我觉得都是合理的。

      羊城晚报:关于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有人说电影被拍成“田小娥传”,而不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王全安: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一听说我用了田小娥这条主线,就觉得整部电影都在讲她一个人的故事。其实不然,电影设置了几条主线并存。观众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影片的后半部分被删去了半个小时。况且50万字的小说,不可能在电影里完全铺开展现,必须有所取舍,但现在公映的版本也不至于是“一个女人的史诗”那么单一。

      羊城晚报:影片里有很多西北民俗,有人说《白鹿原》与《红高粱》、《黄土地》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样,没有跳出民俗奇观展示的俗套?

      王全安:既然是拍摄那个年代的东西,那个地方的人民,那些存在于他们生活中的民俗就不可避免。我的德国摄影师在拍摄这些画面时,已经做到最大的克制,没有过度渲染,这也是《白鹿原》在柏林电影节上夺得最佳摄影的一大原因。

      ●“我们先谈能放什么,再谈放映到什么尺度。”

      《白鹿原》从最初近5小时的初剪版,到2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再到柏林电影节的160分钟参赛版和香港国际电影节的175分钟首映版,一直到最终内地公映的155分钟版本,因为一些敏感情节和画面,电影不得不一再做“减法”,这也是引来观众吐槽的一大原因。

      羊城晚报:影片后半部分有些凌乱,甚至用字幕在交代剧情,这是为什么?

      王全安:因为影片的后半段被删减得很厉害,如果说原来的版本有十分的冲击力,到最后可能连四分都不到,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删减,的确是一件很痛心的事,但不管怎么讲,过去20年,这么多人想拍《白鹿原》,最后我们把它推向观众,这就是一个进步。

      羊城晚报:你内心里真这么想得开?

      王全安:想得开,因为我们得先谈什么样的电影可以公映,再来谈能放映到什么尺度的问题。就像《白鹿原》的小说,发行后被误读了十年之久,但经过沉淀,它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的电影也是一个道理。

      羊城晚报:《白鹿原》的前期宣传主打情欲的卖点,似乎有些媚俗的倾向?

      王全安:这个问题是双向的,小说也罢,电影也罢,提起《白鹿原》自然会想到情色部分。之前用这个点去宣传,也是因为大环境的问题,大家总是会对一些“猛料”好奇。你先给他一个猛的看看,他才有兴趣继续去深挖。

      羊城晚报:你觉得观众最想看什么样的电影?

      王全安:讲人话的电影!我发现现在很多电影都不讲人话,而是讲大话、讲梦话。我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交流方式,大家都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在思考问题,无法在一个平静的语境下去交流,去面对历史。

      ●“我不会为了钱去拍电影,那不快乐。”

      《白鹿原》投资过亿,看起来像是王全安抱着巨资去圆梦。因为拍电影对他来说是个寻找自我,为自我解惑的过程。

      羊城晚报:你自己最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王全安:对我来说,拍电影就是要发出心里最真实的声音,要与自己的兴趣有关系。比如《白鹿原》,讲述土地和人的故事,这就是我感兴趣的。

      羊城晚报:在现在的环境下,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并不容易。

      王全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既要靠运气,也要靠实力。在好莱坞也一样,大多数电影是工业流水线的产物,但好导演是有创造性的。我是拍电影的,我的工作就是去体会不同的人,所以我更能明白物质对人的影响。我不会为了钱去拍电影,那是不快乐的事情!

      羊城晚报:《白鹿原》投资过亿,你还得考虑投资方的利益,这是一种束缚吗?

      王全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拍《白鹿原》,投资规模就一定不会小。我很感谢投资方,他们不完全是从商业意义上给我投资,也包含了他们对文化的诉求。其实收回投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白鹿原》的投资方就建立了一个影视基地,用这个基地他们已经开始挣钱了。

      羊城晚报:你好像不太在意票房?

      王全安:《白鹿原》的诞生不是以票房为前提的,对制片人来,收获高票房当然惊喜,但如果用票房就能衡量这件事的价值,那也太浅显了。

      ●“如果银幕上只剩下打打杀杀,后代该怎么看我们?”

      拍完《白鹿原》之后,王全安的下一个项目也悄然启动,这次他要把镜头对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因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达到顶峰。

      羊城晚报:听说接下来你要拍关于上海滩的题材,这里面有什么让你感兴趣?

      王全安:在《白鹿原》里,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间接地遭遇过一次,到了上海滩,这个遭遇在延续,甚至是近身肉搏。我就想看看中国人在这场“肉搏”中是什么感受,我们的文明又是如何变成了现在这样子。

      羊城晚报:你好像对民族史诗的东西很感兴趣?

      王全安:作为电影人,应该在一个阶段对历史有一个具体的描述,去梳理一下这个时代的人对历史的看法。在沉淀很多年后,后人可以通过这类作品去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对历史的态度。如果我们的银幕上只有打打杀杀的东西留下来,后人该怎么看待我们呢?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