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专家:研究长城才能保护长城 尚缺乏专门机构

    Date:2012-09-17 15:18:05   来源:互联网   访问:

      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随着长城资源调查的结束,有关长城研究和长城保护的诸多问题显得迫在眉睫。记者就此专访了西北大学教授、文化遗传学院副院长段清波。

      记者:目前,我国长城研究的薄弱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段清波:有关的长城研究在所有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即使不是最薄弱的,也是相当不够的,这表现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处专职从事长城研究与保护的机构,文博机构体系内外专职从事长城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能说清楚历代长城基本问题的学者少之又少。历代长城因其延续时代之长、分布范围之广、体系之复杂的特殊性,研究所涉及的基础与理论、保护理念与技术、管理理念等问题,涉及到自然与人文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人类学、建筑学、军事学、管理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与学科,使得不论是独立的研究者,还是单一的区域性研究机构,均无力承担长城综合研究的任务。

      而我们的现状是,长城研究的力量分散在不同的机构,研究者的工作多是随性进行,研究课题缺乏整体设计。长期以来的基础研究局限在对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属性等方面进行讨论,许多空白研究领域尚待开展,前些年一些学者希望建立“长城学”的呼吁仍束之高阁。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国家层面没有针对长城研究设计出可操作的研究规划,数十年来的自发研究,几乎没有产生针对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特点、保护维修、展示、监测和管理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长城研究在当下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事业中严重缺位,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国家的层面上设立专门的长城研究机构,突破行业界限,从而有效地联合全国的相关机构、整合全国不同行业的研究力量,利用体制的优势,进行国家层面研究课题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类长城研究的进展。

      记者:长城的“家底”已经摸清了,在此前提下,可以开展哪些长城的研究呢?

      段清波:经国务院批准的(2005—2014)长城保护工程,涉及长城资源调查、长城保护、长城管理三大领域。开展并深化历代长城的综合研究,始终贯穿在长城保护的所有领域,而拓展长城研究领域,更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历代长城综合研究包括历代长城体系、长城地带文化、长城保护技术、长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各时期的长城走向、结构特征、体系等是长城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有在对历代长城体系进行综合研究后,才能对许多有关长城的重要问题,如长城的概念、构成长城要素的起源与演变,长城与天险、边壕等问题进行合理地概括和总结。同时,从历代长城修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类型的背景看,既有农业民族之间彼此防御互相修建的现象,也有游牧民族彼此防御修建的现象。多数时代的长城是农业民族为防御游牧民族而修建,其所分布的区域和我国温湿区向半温湿区、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大体重合,也是大致的农牧交错地带。研究中国长城地带的环境与气候变迁、人种或民族变迁、农牧文明变迁与文化交流等,具有世界性文化学的意义。

      记者:长城的土遗址保护技术现在如何?

      段清波:技术层面的长城保护工作涉及到区域环境的监测与治理、不同类型遗存的保护技术问题。目前对大量的、分布在田野的长城保护环境监测尚未开展。历年来随着对不同长城遗存类型点上的维修、加固,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土遗址保护技术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我们现有的保护技术和保护力量仍然不能满足长城保护的需求。

      土遗址保护因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呈现出多学科的综合性质,需要用心构建一支跨学科的常规研究团队。过去虽然土遗址保护技术也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但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外的专家介入不足和没有持久影响到研究成果的深化,使得从国家层面设立联合攻关的科技计划势在必行。

      (张玲玲)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