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推动文化品牌建设 培养本土优秀人才

    Date:2012-07-03 02:54:22   来源:互联网   访问:
    推动文化品牌建设 培养本土优秀人才

    image

    上海市文联巡视员、专职副主席  迟志刚

      更多更好地培养和扶植上海本土艺术家关心、扶持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这是市文联近期的工作重点。我们知道,每个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艰辛阶段,我们文联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身优势、资源帮助他们。文联及各个协会要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发展空间进行通盘考虑,着重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和成果的机会。文联几乎所有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都在为中青年艺术家搭设这样的平台,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力推新人新作,把为青年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提供机会作为办节的宗旨;又如上海美术大展,常设了中青年画家的展示板块。

      市文联非常注重对于上海本土艺术家的培养和扶持。如今,上海有不少文化领域的领军人才出现断层,随着老一辈优秀文艺家的隐退,文化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不容乐观,培养后继人才刻不容缓。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同时,也在激励、激活本土青年演员寻找差距、寻求突破,二十多年来奖掖了大批本土青年演员,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各剧种的领军人物、顶尖人物;2011年市文联举办设计展,我们在制定规则时就已明确,在获奖设计师中,本土设计师应有一定的比例。我认为,对于一个设计之都来说,本土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创造激情、创造成果必须得到应有的呵护;同时也能通过办展办奖,吸引更多优秀设计师来到上海发展、实现自身价值。通过以上工作,能为上海培育、凝聚一批优秀人才,这是文联对上海文化应有的贡献。

      吸引全国乃至世界文艺人才

      上海是个各方人才荟萃集聚之地。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文联早在六七年前就已开始关注体制外的社会文艺工作者了,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成立了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为社会演艺工作者的户口入籍、职称评定、权益维护、行业培训提供服务,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参与。我认为,既然艺术本身是多元的,那么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而且包括艺术家本人在内的生存方式、价值实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充满个性的。作为艺术家之家,市文联应该为不同体制的文艺工作者提供服务,尤其是对前来参与上海文化建设的外来人才提供服务——他们急需这样的服务。我想,如果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来上海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其相关的服务合不合适、到不到位,非常重要。好的政策、好的机制加上好的服务,对于有效吸引外来人才、提升和保持城市文化品质,十分关键。

      不断提升文化品牌活动的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艺术质量是文化活动的生命。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到上海美术大展、上海书法大展,从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到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文联及协会举办的文化活动的其内核都是本市优秀艺术家奉献的优秀作品和较高的艺术标准,这些作品和标准保证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同时,品牌是文化活动的重要抓手,只有长期锻造、精心呵护的品牌,才会有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上海之春”、二十多年从不间断的“白玉兰”,都成了上海的文化名片,影响早已超越本市、涵盖了全国甚至影响了世界。

      更重要的是,文化艺术活动应考虑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原创力,其中关键,在于涌现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及其作品,包括创作和研究成果。因此,我们的文化艺术活动除了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影响外,还要如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让更多的艺术家在这种氛围中产生更多更好的原创设想。近几年来,有些艺术家觉得他们在上海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展示的机会还不太多。市文联今后需要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多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为原创力提供适宜的环境。

      文联有些活动的对外影响力不大,这里的问题之一在于宣传不足,宣传不足的瓶颈则在于宣传创意策划不够。我们必须考虑以文联的想法思路为根基、以宣传的创意策划为枝干、以宣传的内容质量为花朵,更好地将文化活动和文联的形象宣传出去,显现文联在上海整个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文化活动品牌化的举措

      市文联在三年前就明确要求,所有的文化艺术活动必须将质量放在首位,这个质量包括作品的质量和活动的质量。去年,市文联又对所有活动做了一次梳理和调研,总结出品牌化建设具有共性的四个要求。一是必须考虑活动能否出人、出作品。一项品牌若在出人出作品方面做得不够,那它无论规格多高、影响多大,都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有人说出人出作品谈何容易,我说正是因其不易,才能显示活动对于推动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凸显品牌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必须要有更多会员、艺术家们的参与,并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包括思想交流、启迪灵感、发表作品、得到反馈、获得收益……在这方面,市文联许多活动做得比较到位。如上海设计展在办展的同时,设置了高端的上海国际设计论坛;又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每年都设置“上海白玉兰论坛”,邀请了各领域有思考、有成就的艺术家、评论家进行理论实践互动。2011年市文联举办了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为动员更多书法家的参与,在确保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入选和获奖名额比前几届都有大的提升,“美术大展”经过同样手段运作,参与的美术家也是连年增长。我认为,只有吸引和凝聚最大多数的艺术家参与,给他们帮助,让他们受惠,文化艺术活动才会真正体现影响力,才能在不断发展中提高质量和品位。三是必须发挥专家优势。一个活动如果没有专家参与策划、组织和实施,没有权威进行评论、总结和展望,这样的活动是缺乏源动力和持久力的,其质量也不可乐观。作为专家型协会联合体的文联,具有强大的专家优势和综合学术力量。以办奖为例,中国文联每个协会都有一个全国级艺术门类的最高奖项,这些奖项的策划、组织和评选都由这一协会的高端艺术家、理论家参与,从而确保了活动的权威性。我认为,一项有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需要有分量的艺术家进行指导,这对提升上海市民的文化素养和上海的文化品质都有好处。四是影响力,必须努力扩大活动的影响。一个活动没有影响,那么它即使再有意义,也只能停留在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层面。要提升活动的影响力,我们就要与大众传媒联手,尽可能将活动的内容推荐给社会大众。品牌活动的打造,需要探索规律,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做好。

      推动文艺评论,促进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向来是市文联十分重视、长期坚持的一块工作,我们举办各类评论研讨或纪念活动,举行文艺家沙龙、编纂《上海文化漫步》、《上海文化观察》,对上海各门类艺术领域出现的思潮、作品、事件、人物进行评论。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倡导会员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出切合实际、可行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从2010年始,市文联建立了文艺界舆情信息平台,通过为文艺界“两会”代表提供建言献策服务,试图以文联自身的途径和方式给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提供好的建议和参考;我们还以沙龙、座谈等形式邀请本市艺术家、理论家对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形成相关报告;组织联络高校等研究机构围绕上海城市文化发展需要重视的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举办“海上文化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艺术家介绍他们对于上海文化的见解和看法,这也是很好的模式。总之,我们鼓励文艺评论家在比较宽松的氛围里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将微观的文艺评论和宏观的文化建言献策联系起来。

      “文化走出去”,谋求新作为

      “文化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奉献世界的一项举措。市文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宗旨,努力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尝试新的突破。比如现在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考虑的重要一点,是要鼓励上海本地有创作潜能、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艺术家多“走出去”,帮助他们在海外搭建平台、获得机遇,甚至在文联的推荐下在国际评奖中获奖。我想,这对于他们培养文化自信、不断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以前,许多在上海已经成名的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书画家们,大多是通过本人申报参加国际赛事的,力量微小。市文联应该帮助他们参与国际赛事竞争,包括策划包装、整体推介等等。因为我们与德国、奥地利、法国、日本、韩国、美国的很多文化机构、国际赛事组织都有接触,这些资源和便利条件应提供给上海艺术家“走出去”。

      推动创意设计,实现突破发展

      2010年2月上海正式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打造“东方设计之都”,为促进上海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以说,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大有可为。据统计,目前上海的创意设计人员约有30000多人,实力甚为雄厚。但一个城市仅有设计人才和作品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大量的创意品牌。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成立以来,着力打造一个在全国、在世界上拥有影响力的设计奖项。

      德国是创意设计极为发达的国家,“红点”奖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这并不是短期之内打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文化优势及其成功运作的结晶,这与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要提升上海城市的创意能力和水平,我们一定要拥有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体制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优秀设计师前来上海发展,其中必然包括举办一个高端的奖项以及围绕这个奖项的,同样高端的展示、交流、研讨平台。

      近几年来,上海各区都在鼓励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园区。而市文联的着力点则在于为设计师和设计工作者提供服务,团结凝聚这支队伍,做的是相对“软性”的工作。我们考虑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的会员分若干等级,并为他们知识产权维权——这些对于设计师来说都十分需要。因为设计师的作品与绘画不同,画家作一幅画一般不会马上转化为产品,而设计产品马上就要转化为商品。若在这个阶段创意被盗用的话,那么设计师的聪明才智就会霎时贬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设计师的知识产权,我们正积极向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学习。我认为,对于整个上海的创意产业来说,维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首先一定要研究创意项目和创意人才的结合,要在企业界和设计师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现在的企业一般都是自行寻找设计师,往往存在缺乏选择余地、设计理念和门类差异等等现象,那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推介平台和渠道。据了解,日本和韩国都有这方面的平台,日本和韩国的大企业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很高,设计人员通过平台达到双方资源的共享。比方企业要为一件产品作设计,平台上会有不少设计师为企业提供咨询、提供方案,于是产品提升的可能就大了。目前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正在进行这样的平台搭建,我相信,如果能更多的掌握上海设计师的信息和资源,那么很多企业就可以通过我们搭建的平台寻找合适的创意设计师了。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