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现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张军
民营院团的发展方向
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接触了更多民营团体后,我产生了很多反思。我记得有次在某个调研场合,有人说起过一个在体制外闯荡的艺术家卖了房子筹钱做戏的故事。确实,体制外的民营团体是有很多苦,但这种靠变卖个人资产为艺术献身的举动不应该是常态。我认为,搞民营剧团除了要有一往无前的冲劲,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狠劲外,也该多多思考我们做这个事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路在何方又要走向哪里?
我在很早就明确了一点,那就是我可以事必躬亲,但我绝对不能陷在这一堆事务里,我最终还是要回归“艺术总监”这个角色。要说一路走来最让我备感压力的就是团队的整合,在创业初期我也走过一段迷茫期,在园林版《牡丹亭》上演前,整个运营团队磨合不畅,他们和我的艺术理念乃至价值观都不同。我也明白磨合需要时间,而要找到合适的团队也需要时间,近三年来我们从市场总监、运营总监到总经理也换了几茬。关键是要理想一致,价值观也要一致,调整到现在总算是初见成效了。
做剧团的初衷首先是要完成艺术上的理想,但从生存角度来说也不能避讳谈商业,我们剧团现在是八口人(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只签了一个演员,光租办公室费用就不菲,演出成本也都是卡紧了预算。即便是从事艺术工作,也还是需要懂得商业运作规律和模式的。
我认为,剧团不仅要成为内容的供应商,更需要推广运营。所以成立中心之初,我就有意识地盘整了一个团队,来帮助艺术产品的专业运营。一个艺术团体要走得好走得远,需要有这些专业化分工细致到位的团队负责整体运营。经过这两年的打磨,团队已经越来越默契,我可以退回到演员的位置,只考虑怎么演好角色就行。现在我们中心基本一年三个新项目创作,从运营角度来说都是有团队负责支撑。
现在,中心每年的演出不下百场,光在朱家角的实景园林《牡丹亭》两年就做了90场。这对我而言是最好的福音,只要能让我站在台上演出,再苦再累心里也是满足的。走出体制对很多人看来充满着恐惧和未知,在我看来则是伴随着机遇的挑战。我始终相信,不论成功与否,你走过了一段路总会留下些足迹,经验、教训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问题是我们还有没有激情去尝试。
传道授业要在舞台状态最佳之时
昆曲要发展,人才传承必不可少,我们还是要为未来着想培养新人。我觉得现在做昆曲的人实在太少了,全国那么多京剧院团,而昆剧团才七八个,令人担忧。我认为,只有当更多人投入这个行当,昆曲才能产生良性循环。
昆曲舞台的繁荣和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好角,对此,我有着很大的担忧和感慨,不论是国有剧团或是民营剧团,都有三大板块是必须完备的,那就是艺术创作、艺术传播和艺术教育。我倒是没有考虑过艺术教育这个事情应该是谁做,只是觉得这是不得不做、而且是必须抓紧做的事。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总等到老师们都退休了,名角们都淡出舞台了,才想到让他们去传授经验给下一代,其实传授工作从他们正当年时就应该跟进。应该让年轻人看到名角们最鼎盛时期的辉煌,要他们看到名角们呈现的状态都是最佳的,留下深刻印象的。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