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导演谈创作《中国维和行动》 纪录片更要讲故事

    Date:2012-06-14 14:09:50   来源:互联网   访问:
    导演谈创作《中国维和行动》 纪录片更要讲故事

    导演尚昌仪向坦桑尼亚维和军人拍摄内容

    导演尚昌仪和摄像张永斌拍摄在营区四周开枪的不明武装派别

      东方网6月14日消息:众所周知,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其实都是讲故事。而纪录片本身因为在创作上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更要讲故事,讲好故事。况且纪录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纪录化”似乎是当今影视发展进程中的潮流,作为一名纪录片工作者,顺应潮流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于是,在摄制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的过程中,如何捕捉故事?如何纪录故事?如何表述故事?对我来说真可谓魂牵梦绕。那么作为20集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的唯一撰稿和总导演,我是怎样讲故事的呢?

      英勇无畏——走进故事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几乎时刻生活在故事中,但是,故事不仅千差万别,其精彩程度更有着天壤之别。诚然,一部纪录片要有故事可讲,要有精彩故事可讲,主题的选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曾经摄制过《美国内战史》的纪录电影大师李克伯恩斯所说的那样:“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

      2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是2012年1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的,至此,本片的摄制工作应当说画了一个圆满句号。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它的策划和摄制工作却始于2003年。

      应联合国邀请,2003年4月,我军首次向非洲地区派遣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此时,作为一名军事纪录片导演,我军的这一重大事件顺理成章地成为我所关注的创作主题。于是,我向组织上提出了拍摄一部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行动为主题的纪录片的申请。

      纵观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6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地区,即使联合国的介入,但局势依然厝火积薪,未可谓安。因此,联合国维和部队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流行、残余地雷、艰苦生活和恶劣气候,更要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战乱和冲突。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的拍摄申请未能获得批准。

      我军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历史始于1990年4月,到了2003年4月已经有了13年的历史。然而却没有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来记载我军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所以,虽然我没有能够和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的官兵们一起走出国门,但在此后我可以说一直耿耿于怀,因为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的导演,无论是职责还是使命,我都认为应当填补这一空白。

      2003年12月,中国政府应联合国的邀请,决定派遣558人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这是我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这当然也是促使我再次下定决心申请拍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和理由。在我的不懈申请,更是在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我终于如愿地走出国门采访拍摄,并且从此情有独钟,2003年至2007年,我先后多次赴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采访拍摄,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主题,摄制完成了的电影纪录片《在UN的旗帜下》、《为了和平》以及15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中国蓝盔》。

      2010年是我军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周年,尽管此前我已经以中国维和行动为主题,摄制完成了两部电影纪录片和一部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但我还是主动请缨,决心摄制一部全方位、全景式、深层次披露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年历程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

      这是因为多年来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采访拍摄让我充分认识到:“中国维和行动”对于我们纪录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作主题,中国维和军人为了人类的和平,走进战乱未息的异国他乡、走进突如其来的战乱冲突、走进炮火硝烟的冲突战场、走进遍布地雷的死亡地带,这其中有着太多的撼人魂魄的故事。

      正如曾经用镜头纪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四万万人民》的导演尤里斯伊文思这位纪录片大师所说的那样:“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

      对于尤里斯伊文思的“燃烧”,我的理解有两点:一是指战争冲突的炮火硝烟;二是指能够点燃我纪录片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的主题。那么,“中国维和行动”完全具备我所理解的这两点,于是,我一次又次义无反顾地走进那“燃烧”的地方,“燃烧”起我的创作激情。

      在胜利完成摄制任务的今天,我坦白地说,8年前,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告别亲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以诚惶诚恐的心境登上飞机的,但是,就在飞机拔地而起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怎么突然想起了这样一句古语:开弓没有回头箭。

      荷枪实弹的士兵,令人生畏的掩体,弹痕累累的建筑,戒备森严的营区,这是8年前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给我的第一印象,可不是为什么,身临其境的我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有一种兴奋,这就是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激情在涌动。

      蓦然回首,8年来,我和摄制组战友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国门,走进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英勇无畏地走进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的。

      出生入死——捕捉故事

      人们对于纪录片的普遍理解就是现场拍摄,真实纪录。因此,作为纪录片导演最基本的功底就是要善于即时发现故事,精于现场捕捉故事。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其诀窍的,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所说的纪录片工作者要“拥有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认为,“出生入死”是常人所不能为,甚至不敢为。但是问题恰恰在于被称为“出生入死”的地方,一定就有常人所听不到、看不见的故事。这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看点。所以,在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时,摄像师吴英杰、杨栋梁、张永斌和我的创作观点是高度一致的。我们的观点是:为别人所不能为,拍别人所不敢拍。

      2010年2月,我们摄制组颇费一番周折,终于得到联合国维和行动部的许可,准予前往联合国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采访拍摄。我为什么说“颇费一番周折”丝毫没有哗众取宠之意,这是因为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人类和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维和行动,然而,它也是联合国维持人类和平历史上的最艰难的充满坎坷、洒满鲜血的一次维和行动。根据联合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从2008年1月到2010年2月的两年时间内,联合国已经有55名维和人员在达尔富尔的维和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所以,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对我们前往达尔富尔拍摄的申请起初是不容协商的不同意。但是,后来我们摄制组不惧“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打动了中国常住联合国代表团军事参谋团的全体同志,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寻找各种理由不断呈送中国军事记者团(8年之中我们摄制组均以中国军事记者团的身份在任务区采访拍摄)前往达尔富尔任务区采访拍摄的申请,最终获得联合国维和行动部的批准。

      然而,尽管从2003年以来我们摄制组曾多次在联合国任务区采访拍摄,但这次达尔富尔之行却是我们的不曾料想的艰辛和危险。直到在回国飞机上,因为是有了一种可以说是死里逃生的感受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世界众多媒体为什么一致用“条件最为艰苦、安全环境最差”来表述联合国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

      到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的第一天,面对天空中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巡逻直升机,中国维和部队的新闻干事对我说:“尚导,我在这里一听说要坐飞机,真是悬心吊胆。”

      “为什么?”我问道。新闻干事回答:“不明武装派别连联合国飞机都敢袭击,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

      “是吗。”那一天我说了这两个字后便陷入了沉思。这么多年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经历告诉我,在这里外出如果不坐飞机可谓寸步难行,因为在战乱的国度公路交通大多接近瘫痪状态,所以乘坐飞机对于联合国维和人员来说司空见惯,毫无疑问我们摄制组也是这样。

      老实说,在这里,对于乘坐飞机我和这位新闻干事有着同样的心态,在和他的对话之前,我对联合国直升机在达尔富尔屡遭袭击是一清二楚的,因为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了解任务区的方方面面应当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那么在这里乘坐车辆安全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达尔富尔任务区,联合国车辆和人员更是屡屡被袭。就在我们摄制组到达的之前和之后均有联合国大型车队被袭击、造成人员伤亡的通报。

      当地时间2010年3月19日15时,这一天,这一时刻,我将终生难忘,因为我们摄制组跟随中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车队也遭遇了武装拦截,但事件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没有畏缩在装甲步战车中,第一反映就是开机拍摄,这正是我们梦寐以求要捕捉的故事。

      乘坐飞机不安全,乘坐车辆也不安全,那在营区是安全的吗?回答也是否定的。

      2010年3月14日18时左右,我们摄制组跟随拍摄中国维和执行任务回到了营区。可就在我刚刚脱下被汗水浸透的迷彩服时,营区的外面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枪声就是命令!听见枪声,摄像张永斌、杨栋梁迅速提着摄像机向着枪声跑去。我顾不上穿上迷彩服,也紧跟着跑去。

      我们居住的营区外约200米处一股武装人员携带枪支,骑着马和骆驼从营区西南向东南方向机动,并不断向天空鸣枪。另外,营区的东北、西北两个方向也同时传来密集的枪声,伴随着呼叫声、机动车的轰鸣声由远而近,向营区东南方向的村庄集结。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们是紧张害怕的,但是,纪录片工作者基本素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多么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我的战友摄像师张永斌、杨栋梁随即把生命安全抛到九霄云外,全然不顾密集的枪声爬在围墙上进行拍摄。作为导演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指挥他俩一人拍摄营区四周的骚动,一人拍摄营区观察哨的警戒报告,完完整整地捕捉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应当说我们正是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才会在8年之中,一次又一次前往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采访拍摄,也正是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我们才拍摄到大量珍贵的镜头,最终用影像展现出为了世界和平的中国军队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用影像讲述出为了人类安宁的中国军人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舍生忘死——纪录故事

      在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只要是我们舍生忘死拍摄的镜头,一定能打动编辑人员,他们会得心应手、毫不费力地组接成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

      “拥有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是1954年在越南战场拍摄时触雷身亡的,他有一句被我视为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采访拍摄的时座右铭:“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8年来,在摄制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的过程中,我一直把罗伯特卡帕这句话当作我创作的指导,走进战乱的国度,走近那令人生畏的排爆现场,走近那危险四伏的扫雷现场,用罗伯特卡帕的敬业精神、用罗伯特卡帕创作理念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精心捕捉故事,舍生忘死用镜头语言去讲述故事。

      在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中,《惊心动魄》、《化险为夷》、《穿越雷场》这几集的无疑是最能打动观人心的,因为它讲述的是中国军人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舍生忘死排爆扫雷的故事,当然,我们摄制组也是舍生忘死用镜头语言去表述故事的。

      2006年12月12日至15日,这是我们摄制组一次历时4天的舍生忘死的拍摄经历。

      12月12日,中国维和部队奉命排除一枚钻入地下达12米深的2000磅的航弹。如果按照联合国的规定,排爆现场200米之内除作业人员之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入内,这是因为这样一枚航弹一旦爆炸,将危及200米之内的生命安全。

      试想,如果不和维和官兵一样下至12米的坑中,远在200米之外我们能拍摄到什么。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正是在这样一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摄制组和中国维和官兵一起在12米深坑中,纪录下这枚2000磅航弹历经4天挖掘的过程。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历程,当然,在通过我们舍生忘死的纪录,也就有了一个中国维和军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和排除未爆弹相比,在雷场之中排除地雷则更危险。这是因为未爆弹大都历历在目,而地雷更多的是深藏不露。于是有人感叹“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

      在《中国维和行动》之《穿越雷场》一集中,我用了大量近景、特写镜头来讲述中国维和军人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地排除地雷、穿越雷场,一个手部小心翼翼的挖掘,一滴脸部慢慢流淌的汗珠,无疑有着很强的视角震撼力。之所以能够拍摄到这些镜头,是因为我们和中国维和军人零距离地接近,身处其中,分秒不离地跟随拍摄。

      也许有人会对《中国维和行动》之《穿越雷场》一集中的扫雷作业手大量特写镜头,尤其是那么正面拍摄镜头表示疑问,那我告诉你,我们摄制组是牢记了牺牲于雷场之中的纪录片摄影师罗伯特卡帕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生死之言。

      如何离得近、拍得好呢?我与摄像杨栋梁、张永斌应当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更是冒了一番风险的。联合国黎巴嫩维和任务区扫雷是通常是人工作业,作业手在雷场上按照1米的宽度探测、挖掘、排除地雷,而1米的宽度摄像师拍摄时是施展不开的,通俗地讲只能拍摄到扫雷作业手的后脑勺。

      为了离得近、拍得好,经协商,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兵们在我们要拍摄的通道的左右平行或先前开劈一条通道,作为拍摄的专用通道,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尽情地拍摄了。但是,你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雷场上每开辟一条通道要承受的风险;你也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雷场上近距离拍摄中国维和官兵舍生忘死穿越雷场,同样是要有着舍生忘死的勇气的。

      8年来,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许多个夜晚我都从恶梦中惊醒,因为我梦见自己像罗伯特卡帕那样在扫雷场中触雷身亡,在排爆场上怆然倒下。但是,第二天我和摄制组的战友们依然谈笑风生地出现在排爆现场或雷场之中,舍生忘死地拍摄每一个镜头,纪录下中国维和军人一个个舍生忘死的故事。

      纪录片更要讲故事,是我在2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摄制过程中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在这部纪录片被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各地电视台争相播出,并且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后,我认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一部纪录片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能够让观众坐下来看,需要的是讲故事,讲好故事。

      8年之中,我们摄制组英勇无畏地走进中国维和行动的故事,出生入死地捕捉中国维和部队的故事,舍生忘死地纪录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2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在土豆视频网站上线不到一个月即达到600多万的点击人次,这应当说是对我们摄制组的充分肯定。所以,我们《中国维和行动》摄制组的全体同仁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用一部讲故事的纪录片,把维护和平的中国军队对世界和平的努力展现于荧屏,把热爱和平的中国军人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告诉了世界。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