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朱清时做客《杨澜访谈录》 破解“钱学森之问”

    Date:2012-06-08 22:39:48   来源:互联网   访问:
    朱清时做客《杨澜访谈录》 破解“钱学森之问”

    杨澜专访朱清时

      东方网6月8日消息:在中科大十年,他坚持不扩招,不建分校,原生态迎评估;任南科大校长一年,他坚持去行政化,办一所真正的大学,找回丢失的大学精神。在中国的大学改革路上,朱清时一直艰难地走在最前面。2008年,62岁的朱清时从任职10年的中科大校长职位上退休,本可以重拾学者生涯,清静地度过退休生活,但一所全新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人选,却悄悄锁定了他。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朱清时怀着高校改革的梦,接受了南科大校长一职,这一重任落在朱清时肩上,与其说是机遇和幸运降临,不如说是使命和责任降临。2012年4月,南方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的正式批准,在各种祝贺和赞扬的声音之后,媒体和业内的很多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很多人问:南科大转正以后怎么办?转正意味着回归传统体制还是站在新起点上继续探索?筹建之初,南科大追求的“去行政化”、“自主招生”等改革理念,如今还会坚持吗?朱清时又是用何种方法破解“钱学森之问”? 6月8日晚23:50《杨澜访谈录》走进南科大校园,采访校长朱清时,听他讲述高校改革过程中的艰难历程。

      中国高校的差距

      1998年朱清时当上校长,他就一直在用一种科学家做实验的态度来办学校。他明白他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实验室与课题,他要做的,是一个更大的实验室。在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最初,他认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在于教学大纲、教材太落后,于是带着同事去美国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 几年后他才发现,这样的改革推进不下去,老师没有积极性,朱清时觉得中国的大学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有很多当今科技前沿的内容都没有讲到,他认为原因是教授们为了提职称、发表论文,得成果奖,最后当院士。老师并不在意在学校讲好课,即便讲课,也是讲自己熟悉的内容,并没有积极去讲授新东西。

      “我要实现中国大学校长几十年来想要实现的梦”

      朱清时,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在中科大十年,他坚持不扩招,不建分校,原生态迎评估。在62岁那年,他从任职10年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职位上退休。他本来可以按部就班地过退休之后清闲的生活,但他却在这之后做过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基地的学委会主任,2007年当深圳政府开始筹办南科大,进行全球校长遴选活动,经过一年的遴选,朱清时被选为南科大校长。在采访中,朱清时坦言说,一开始,他是不愿意去的,但是经过和朋友的一番谈话,觉得深圳政府既然这么支持教育改革,如果这次不去做的话,可能要推迟二三十年,何况高校改革是他们这些校长几十年的梦想,南科大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朱清时接受了南科大校长一职,为了要实现中国大学校长几十年的高校改革梦,但同时他也向深圳政府提出了要求,要“去行政化,办学自主”办一所真正的大学,找回丢失的大学精神。

      教育体制弊端淹没学生个性

      尽管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却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让朱清时最难以忍受的却是大学评估,他说:“当中科大校长的时候,最难受的就是看到行政领导,违反教育规则弄虚作假,很多教授在平时讲课的时候都不用教案,因为讲的次数很多已经熟悉了,但为了迎合上级评估,就组织人编假的教案,还有些人觉得纸太新,故意将纸弄旧。”这些事情让朱清时觉得很愤怒很不愉快,他觉得“教育界是一个净土,最大的底线就是不能造假,老师都带头造假,你凭什么让学生不造假呢?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实际上属于从属的位置,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课,而且对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化的管理,这样出来的学生,学的再好也都像大工厂出来的产品一样,失去个性,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淹没。”

      南科大的改革是中国高教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的过程中,朱清时说学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在每一次风口浪尖上,学生总是跟他统一战线,当外界说这些学生是试验品的时候,学生对校长说我们甘愿做改革中的白老鼠,在拒绝高考事件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学生偷偷地将朱清时的头像印在体恤上,以示对学校的支持,有的学生还送给朱清时一件,学生每一次的举动对于朱清时来说都是对于他改革的最大支持。

      南科大的“去筹转正”无疑是朱清时坚持的教改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面对南科大是否会回归传统体制的种种质疑,朱清时多次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对朱清时来说,如果南科大能探索和推出一套好的体制和机制,可能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南科大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给中国教育,各种规章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朱清时认为南科大的改革是中国教育高校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教一定得走到这个路上去。

      用科学实验的态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让人深思。钱老自己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朱清时的回答却是:“中国的大学已经偏离原点太远,已经从一个学术机构变成了行政机构,现在很多人在回答钱学森的问题都是凭嘴说,没有说服力,但我们是在真正的用科学实验的态度回答钱学森之问。”朱清时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探索者,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在探寻的道路上艰难的走下去,他敢于举起改革的旗帜,是想引起全社会的思考,我们高校的问题在哪?“如果我们走投无路或者没有做好,起码以后的人可以走其他的路。在探寻的过程中再苦也不算啥。”

      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聚光灯下的改革就更为不易,在这方面朱清时义无反顾,而那些教授们、学生们参与这改革实验当中,也展现了巨大的勇气,这勇气本身比实验的成败与否更显得可贵,也许有无数的人可以去重复钱学森之问,但是他们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做出答卷的人.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