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明星艺人
  • 音乐试听
  • 星礼派送
  • 明星美图
  • 演出设备
  • 艺人招聘
  • 视听制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列表

    《舌尖上的中国》 让“眼泪与口水齐流”

    Date:2012-05-22 23:23:37   来源:互联网   访问:
    《舌尖上的中国》 让“眼泪与口水齐流”

      本月14日起,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悄然亮相央视一套,没人会预料到,这部在晚间22:30非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会在短时间内引爆观众的“胃口”,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上的点击率甚至一度超过众多热播的影视大片。

      今明两晚,《舌尖上的中国》将播出最后两集,从本月23日起,该片还将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每晚22:00播出。对于 《舌尖上的中国》意外走红,不少观众坦言是“眼泪与口水齐流”,“流口水”自然是因为片中让人垂涎欲滴的中华美食,而“流眼泪”的原因,则是被纪录片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精神所感动,“结合了亲情乡愁,会联想到自己在外时候对家乡菜的想念”。

      美食纪录片“一夜成名”

      当古装穿越、宫斗婆妈等“重口味”电视剧大行其道之时,“人淡如菊”的纪录片却在大多时候与“热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过,这次《舌尖上的中国》却让一贯低调的纪录片成为关注的热点,尽管节目是在晚上22:30这一非黄金时段播出。而且,该纪录片在短时间内便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豆瓣网友给它打出了9.6的高分。相比之下,近期几部所谓热播的电视剧倒是逊色了许多。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美食类纪录片,它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而是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集故事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

      纪录片刚刚播出一集,网友在微博上的讨论就达到了刷屏的程度,纷纷在网上发表 “吃货感言”——“那个白吉馍腊汁肉做好以后切了一刀……那个酥脆的声音……我暴走了! ”“作为一个要减肥的人,晚上看《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虐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虽是美食,但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人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一点泪去,多可爱的中国。 ”

      “家乡的味道”冲击心灵

      “让我想念妈妈做的饭了……”同为“吃货”,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这番感言却引来无数转发,不少人纷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美食,“那种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更能冲击心灵。

      与以往常常邀请美食名家来单纯介绍各地菜系流派的节目相比,《舌尖上的中国》却另辟蹊径,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从叙述方式上来说,这套纪录片偏向剧情化、故事化、细节化,打破了一般电视纪录片大而全的手法,表现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不为人所知的一面。而且节目并没有单一地从地域来区分饮食文化,每一集都会覆盖不同的地域,切合中国的主题,让本地观众看来亲切,外地观众看来新奇。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讲师鞠薇这样评价道。

      在鞠薇看来,现在很多美食节目都是一种消费引导模式的节目,就食物讲食物,只吸引你去消费和品尝食物。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是由食材说到食物,追溯食物之本,也就是食材,然后引申到文化。 “它强调的是经验的分享,也就是一起获取食材的经验,一起加工食材的经验以及一起分享美食的经验。就像他们说的,和家人在一起,吃什么其实是其次,这是这套纪录片的核心。 ”

      “鄙人以该片总顾问的身份,对‘不难看’的说法深表赞同。 ”这是资深“吃货”、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在微博上对《舌尖上的中国》相当谦虚的推荐语。在接受采访时沈宏非也说,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食物来自哪里,也不了解草根人民怎么吃东西,这部片子重视的还是人和食材的关系和状态。 “我每集都看,确实很独特!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讲现今社会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 《舌尖上的中国》。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被前所未有受到重视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非常契合当今人们的需求。

      分集水准不一引发质疑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在观众和业界收获赞声一片,但同时也难免因其中存在的一些“瑕疵”而遭来部分观众质疑。网友“丁丁大叔”就直言不讳:“《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水准之上的作品,但4集之后,掩玉之瑕亦渐显露。每集导演不同,对文字和影像的驾驭能力各异,终导致集别水准参差。整合及包装方式亦有提升空间。目前为止,我比较喜欢第3集。 ”

      抛开对纪录片本身的肯定之外,对同样是疯狂“吃货”,喜欢收看各类美食节目的同济大学讲师鞠薇而言,《舌尖上的中国》给她带来的“口水”却并不算太多,她认为,“虽然带给(我)视觉上的刺激远远超过其他美食节目,但里面多讲究食材,对现有食物的表现比较少,所以对唾液腺刺激不大。反而还不如看星尚的美食节目时那么激动,流口水,然后记下来是哪里。 ”

      对于片子分集水准不一的质疑,《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应,“这次做这个片子,从接到任务到播出,是13个月,全国拍摄地点70个,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摄影师15人、剪辑师3人,对我来说,短期缩短差距,统一是一个硬道理。虽然是一部作品,但是编导来自各种栏目,电视语法不同,一年出这个样貌,我作为执行总导演,已经算取得局部胜利了。 ”

      节目将推第二、第三季

      近年来,央视纪录片早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无论 《大国崛起》,还是 《故宫》 、 《同饮一江水》 、《面条之路》等,均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如今,这部 《舌尖上的中国》再度成为收视焦点。不过,短短七集的容量难免让许多 “吃货”心生 “不满”。对此,总导演陈晓卿表示, “纪录片生产有它的规律,要按季度来推,这季完了,我们很快会做第二季,还会有第三季。”

      主创者说

      总导演自己也是“吃货”

      陈晓卿:展示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

      时下荧屏,美食节目可谓遍地开花,从推介、制作美食到各类厨神大赛,均能引来无数 “吃货”竞折腰。而如今央视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似一匹黑马“一夜走红”,就连该片总导演陈晓卿近日也成了大忙人——忙着应付各路媒体的采访,忙着给同为“吃货”的热心观众们“答疑解惑”。

      如果你是纪录片爱好者,那应该对陈晓卿这个名字并不陌生,现为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的他,曾凭借《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而除了制作纪录片,“吃货”是陈晓卿的又一代表性符号,因为他最大的爱好是品尝和研究美食,在《Time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报刊开设有美食专栏。将纪录片和美食这两个他最热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对陈晓卿而言,实在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陈晓卿透露,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完全得益于纪录频道的成立。“频道需要大量的不同样式的原创作品,去年频道向台里上报第一批重点选题的时候,就报了《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美食旅游类的,这样我们的选题类型就更加丰富了。 ”而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不能简单地拍成一部展示美食的纪录片,创意之初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好定位。 “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么我们的这部片子要怎么做才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他说,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陈晓卿说。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陈晓卿说。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记得有一年,在母亲生日之时我精挑细选了一只不锈钢无油烟炒锅,价格昂贵、原料进口,为的是让母亲在厨房中忙碌时能多一份省心,少一份油腻。如今,这口锅最常待的地方是墙角,父母弃之不用的理由是:锅虽好,却炒不出中国菜应有的热闹。习惯了一把新鲜的时蔬下锅噼里啪啦响,几下翻炒便因为油的包裹显得鲜亮诱人,自然看不惯菜在锅子里静悄悄地笃熟。哪怕无油无烟无需照顾,这些都不足以让中国的家庭煮妇煮夫们放弃那原有的繁琐。他们坚定地认为,大铁锅里出来的美味,才是真正的中国之味。而这就是中国人对吃的执着,渗透在角角落落,质朴却让人倍感安心。

      母亲做的菜自然好味,那喷香金黄的藕饼、酱香浓郁的油焖冬笋、甜蜜扎实的红烧肉……永远都是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味道。尽管如此,自家厨房的海纳百川却从未将我的味觉养刁。对于吃的追求,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钱、口味多么挑剔,我一直说,能安然坐在米其林三星餐厅里吃着刚从弄堂里买的葱油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之人。

      热爱美食,自然少不了平日看看别人的食评和最新的餐厅介绍,久而久之觉得这些似乎都变了味,满眼的 “这个超好吃”、“沪上最人气”……似乎没有人会在意美味背后的东西,而浮躁和强塞式的评论大都还能激起吃货们的热情,一群抱团喊着组队前往的人往往最后都会念上一句,“什么嘛,根本就没有说的那么好吃”。有些事物,特别对于食物来说,基于物质而非发自肺腑,即使激起一时之性,也上不了心头。

      而《舌尖上的中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要知道,农间的灶火并不会因为简陋而逊于酒店的炉火;家庭煮妇们也不会因为少了一张专业证书就做不出顶级的美味;食物的味道好坏,也不会因为它自身的贵贱而划出等级。正因为这样特别却在意料之中的平淡,有人看着鼻酸了;有人买了车票就要回老家吃上一口久违的乡味;有人推掉了应酬,只为多尝尝妈妈的味道……返璞归真,平静如水;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引“吃货”按图索骥

      晚报讯 新疆烤馕、卤水豆腐、过桥米线、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透过《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清镜头,无数诱人的美食,让众“吃货”们为之疯狂。 “一上线就被《舌尖上的中国》刷屏了。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网友“八卦_我实在是太CJ了”在微博上如此发泄自己的“观后感”。

      当然,“吃货”们的疯狂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更加疯狂的实际行动上。 “《舌尖上的中国》一定是淘宝出资拍的。观看期间我至少30次忍不住打开淘宝搜索有没有这个吃的。 ”网友“风息神泪”深夜12点发出的微博迅速引来众多同好的转发,许多网友也忍不住纷纷上网按图索骥,根据纪录片提供的线索来“淘”美食。

      有网友在微博上透露,自5月14日央视播出首集节目中提到 “云南诺邓火腿”后,淘宝上一家专卖该品牌火腿的网店下单量便急速飙升。记者通过浏览该网店发现,在5月14日之前,该店仅接到一笔订单,而在14日23:00之后,订单量便如坐上火箭般迅速增加,截至今日凌晨,该卖家已接到59笔订单,而且刚开始标价为298元的同一款商品,5月15日调整为338元,5月19日再次调整为368元。

      此外,有媒体从淘宝方面获得的数据也显示出吃货们的疯狂:5月14日以来,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达到近400万次,环比增长13.54%,共成交5,823,954件。 《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土特产搜索量更是爆炸式增长,其中毛豆腐增长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长了两倍。

      “速食”《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本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声明:http://www.cctvyl.com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cctv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14014142号-20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回到顶部